完善評價形式——
師生評價、過程評價、社會評價
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優劣,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等都需要通過評價得到檢驗和反饋。示范校建設要引入多元評價形式,在傳統的師生評價基礎上引入過程評價和社會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示范校建設要重視師生評價。師生評價通常針對學校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定、晉級、嘉獎、處分或解聘等的依據。師生評價在所有類型的學校教學中都被廣泛應用,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因此,示范校在建設過程中,這一基本手段當然也需要科學地應用,要調動教師的教學熱情,發揮出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和能動地教育學生的能力。
示范校建設要加強過程評價。過程評價通常針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測量和評定。職業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度最高的一種教育類型,學習期間要經歷若干個實訓、實習環節,往往需要在實訓過程中不斷地以小檢測來鞏固、強化學生對技能的掌握。很多示范校在建設過程中,都引入了過程性評價形式,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操作方法、操作要領作出評判。
示范校建設要引入社會評價。社會評價往往是結果性評價。用人單位的評價是針對學校畢業生在崗位上的使用情況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等,而學生家長的評價通常是針對學生就業質量的評價。示范校在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社會評價,社會評價作為第三方評價,更能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實力。社會評價側重在就業和就業質量上,示范校在建設中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評價的重要性和關鍵性。
創新教育內容——
道德培養、專業建設、教材開發
示范校要加強教育內容的創新,探索學生道德培養的新方法、新途徑,探索專業建設如何緊扣產業發展的需要,探索如何結合職業崗位的特點,開發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專業教材。
道德培養是育人的根本。示范校對學生的道德培養要與家庭教育結合,培養道德品質;要與文化教育結合,傳承傳統美德;要與社會實踐結合,培養社會公德;要與技能教育結合,夯實職業道德。
專業建設是聯系產業發展的橋梁。示范校在專業建設中,要主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形成科學合理、質量保證、與時俱進的專業和專業群。魯昕副部長提出,職業教育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必須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走”,圍著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而“變”。實現“動”、“走”、“轉”、“變”,要靠專業建設,只有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對接,只有培養的專業人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示范校建設才是成功的。
教材開發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保證。什么樣的教材是示范校建設需要的教材,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應該開發的教材,這是所有示范校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教材要反映職業教育的性質,體現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符合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文化基礎及行業的要求。示范校在教材開發過程中,要廣泛開展行業、企業調研,征求工程技術人員的意見,征求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學生的意見,在內容、結構、編排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創新教育內容,首先要從創新教材開發的思路、模式入手,創新教材內容,做到理實一體,學用兼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