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上大學更加輕松自由?
中國留學生遭遇“大一恐懼癥”
如果你在準備留學,而每天只在樂此不疲地比較著大學的排名,盤算著專業是否熱門,關心錄取通知書什么時候到手,簽證能否順利過關……那么,你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留學申請誤區。
這不是危言聳聽。對“被留學”現象,有專家指出,其問題癥結出自部分學生和家長在考慮留學時過于“近視”。他們秉持“以始為終”的心態,只將跨出國門作為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
目前,不少學生和家長對海外學習狀況和生活狀態缺乏認識。
高燕定指出,中國學生出國前一般只知道美國大學的排名,而不了解美國大學的具體情況,對留學準備不充足。很多人不知道,在美國讀書會那么苦,尤其是在美國讀本科,盡管一學期選4到5門課程,但一門課的參考書就可能多達15本,量大,速度快,學生會學得比較深,學得比讀研究生苦多了。在國外想成為優秀的學生,那要做好經常熬夜的準備。
去年有媒體爆出“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名校退學率高達25%”,這個數據引起多方質疑,其準確性有待考證。高燕定認為,這個數據是絕對不可信的,爆出這個聳人聽聞的數據是很不負責任的。戴麗麗認為,數據不太可信,但這應引起中國學生和家長反思,出國不應該是為了逃避國內的高考,到國外留學不是出去鍍金,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
哥倫比亞大學研二學生劉驥,本科時就在美國就讀,他告訴記者,對新生而言,語言問題是最大的障礙,如果學習基礎和習慣較好,沒有語言障礙的學生往往表現得都很優秀。他認為,很多問題,比如課堂表現、作業表現、與老師的互動以及是否適應教育環境和生活文化,都是語言問題折射出來的。如果語言能力好,他們會主動尋求各種資源,為自己的學習提供幫助。
劉驥介紹說,美國大多數學校都有規定,GPA2.0(平均成績點數)以下,如果是初犯可以留校察看一學期或一年,如果第二年還沒有提高,就會被退學,但這都是以非常隱私的方式通知到個人。
畢業于南加州大學的蕭邦平,清晰記得他讀大一時遭遇的尷尬。那時,父親要看他的成績,他會找很多理由不讓父親看。當初他是放棄國內保送名校資格申請出國的,在國內算得上優秀,但在南加州大學大一GPA僅為2.2,他覺得成績太寒磣,拿不出手。
蕭邦平說,中國人喜歡報喜不報憂,中國學生在美國大一的艱難情況,很多被隱藏掉了。據他介紹,2012年波士頓大學公布的國際生報告中,中國學生大一階段平均GPA僅為2.57,低于3.11的平均水平,退學率更高達7.32%。然而,適應美國生活后,大四階段中國學生的平均GPA跨越至3.3,甚至數屆包攬最高畢業榮譽。
國外迥異的學習環境給中國學生在入學初期帶來了巨大的劣勢,蕭邦平說,“大一恐懼癥”已經成為中國留學生自我安慰的新興名詞。中國學生大一和大四的兩種極端表現說明,中國學生學術能力并不差,但缺乏自由化政策的使用經驗,缺乏多文化并存社會的生活能力,缺乏自由管理下的獨立學習技巧。
《漢莫拉比法典與歐洲文化起源》這樣的課程標題是不是讓你毛骨悚然?蕭邦平說,大多數中國學生都因為不擅長選課而在大一被這種跟專業完全無關的偏僻科目所折磨。然而,搶課、換課等學術操作技巧是美國學生從高中時就嫻熟掌握的,不公平的競爭從一開始就讓留學之路更加崎嶇。
蕭邦平說,很多大四畢業生甚至都不知道,美國大學其實為國際學生提供了史詩級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個人顧問、課業補習、專業調換、論文指導、成績協助以及掛科重修,等等?上軌驄故爝\用這些資源的中國學生寥寥無幾,很多人甚至連專業都不知道如何選擇。
美國課程評分完全是百分百由教授自主決定,然而,中國學生往往在掛科后才深刻理解到“討好教授”的重要。蕭邦平指出,在關系維護上,中國學生卻連美國學生社交圈都無法融入,如何明白教授對學生評價的傾向性?這正是文化鴻溝和背景差異所帶來的問題。
實際上,拿到offer只是留學生涯一個新的開始,要避免“被留學”,更需要在學術政策、文化適應、自我規劃等方面做好準備。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