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的苦,沒有文化的妻子郭社蓮最清楚。那條山路,時常有蛇蟲出沒,秋天的蕁麻最毒,被“咬”上一口,瘙癢難受。最苦的是冬季,大雪深過腳踝,滑倒摔跤是常有的事!坝晏煲簧砟,冬上天天感冒,經常掉著鼻涕!
在這條山路上,王世明獨自走了9年。他一個人,帶三個年級,既是語文老師,也是數學老師,既是音樂老師,還是生活老師。
山里人家,日子大都過得緊緊巴巴。學生們的書本,教學用的粉筆,都是王世明每年從縣城買了,再用背簍背上山的。在崎嶇的山路上,如果能碰見蕩牛的學生家長,王世明還能輕松些,沉重的書本可以馱在牛背上。
但大多數時候,山路上除了他,就是他自己的影子。
學生們的學費,一時收不齊,到縣城新華書店買書的時候,王世明只好拿自己的工資先墊上。缺的部分,先打欠條欠著。剛開始,新華書店的人不認識王世明,不肯拖欠,后來知道了這個代課教師的事,對方破例給他走了“后門”。
王世明沒學過音樂,除了能吼兩句秦腔,其他的歌一唱嗓子就把他“出賣”了。為了給孩子們上好音樂課,他就對著收音機、電視機學,“學會一首教一首”。
在鄧家山,他為師嚴厲是出了名的。每當王世明家訪出現在學生家里的時候,正在看電視節目的學生,一見王老師來了,便迅速關掉電視機抱起書本。
一看是王老師來了,村頭很多人都招呼王老師到家里喝茶。王老師和中國青年報記者順便走進了劉仇女家,她忙招呼大家坐下,倒完水,立馬就要生火盆做飯。
山里人交朋友是以心換心!巴趵蠋煱盐覀冟嚰疑降耐尥奕慷紟Т罅!眲⒊鹋顺隼痈傻酿x饃,笑盈盈地說。她的兩個女兒也都是王世明的學生,如今早已出嫁。
在鄧家山,村里的孩子他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大的大了,出嫁的出嫁了”。鄧家山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就是王世明教出的。
鄧家山的9年,除了上課,王世明還要自己挑水做飯。面粉和菜都是從家里背來的,他的飯幾乎頓頓不離洋芋,逢年過節才能吃上頓肉。
山里孩子的早餐,大多是啃干饃饃。王世明大清早起來就要忙著給孩子們燒熱水。遇到中午不回家吃飯的孩子,王世明還要招呼學生們和他一起吃飯,左右都是洋芋飯。
9年間,王世明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沒有一位適齡學生輟學。
事實上,在去鄧家山小學教書前,為了養活3個孩子,他打過4年工。妻子郭社蓮回憶:當時,家里的口糧是以蕎麥、青稞為主的粗糧,細糧很少。即便如此,面柜也要空了,“日子緊困得很”。
1989年,王世明跑到青海剛察縣的露天煤礦,當了一名挖煤工,每月賺100元。白天挖煤,晚上他幫不識字的工友寫信、讀信。 “不識字的出門人,太遭罪啦!”他感慨道。
除了當過礦工,王世明還上新疆拾過棉花?蔁o論是在黑漆漆的煤場、還是在看不到頭的棉花地,他都渴望再回到講臺。他堅信:“要走出窮山溝,必須要學本事。沒文化,出去只能賣死力氣!
1993年,毛羽山村鄧家山社辦村學,一個月只有40塊錢,沒有老師愿意去。妻子對王世明說: “為了不識字的娃娃都能識幾個字,管它有錢沒錢!碑敃r,3個孩子漸漸長大,需要有人看管。王世明最終決定上山教書,在鄧家山小學,這一待就是9年。
2001年,鄧家山教學點撤并至毛羽山小學。那一天,一種復雜的情緒涌上這個“光桿校長”的心頭:他擔心以后學校離家遠了,會不會有學生到了上學的年齡,不去上學,成為文盲。
王世明愛看電視劇,當看到《亮劍》里的李云龍拿起大刀喊沖殺的時候,他便感覺心頭一熱。
“英雄是能夠為百姓謀利益的人。我沒有干出什么成績,做得不夠好,只能教山里孩子多識幾個字!蓖跏烂髡f。
2001年,就在給鄧家山小學捐糧建校時,王世明的大女兒考上了隴南師范,一年的住宿費和生活費要5000元。從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這位父親犯了難。
按風俗,孩子高考考上了大學,家長應該擺謝師宴。他也想請大伙吃頓酒,但無奈囊中羞澀。最后,還是女兒學校的校長出面解了圍:“王老師啊,這個面子給我,你就不要請了,我來請!
臨分別,這位校長還特意叮囑王世明:“不能讓娃娃不去念大學!”
王世明一連跑了好幾天,親戚、同學那跑了個遍,才借到200元!斑B路費都不夠,咋能供孩子念書啊!被貞浲,王世明不說話了,用大骨節的手,揉著濕漉漉的眼窩。
從親戚家借錢回家中的那天,王世明一個人獨坐在立交橋邊,足足呆坐了兩個多小時。最后,還是遠在新疆的兒子,知道消息后,向戰友東拼西湊,湊齊了姐姐的學費。送女兒上學的那天,王世明用塑料袋一層一層包裹著5000元,小心翼翼地交到了女兒手上。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