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傳真
建立科學全面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1.把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方面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
2.要通過直接考查學生群體的發展情況評價學校的教育質量。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
3.注重發揮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外部評價機制。
——摘自《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
首先,要明確評什么。確定學生、學校和教師為主要評價對象,明確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建立完善多維度的綜合評價體系。
評價學生,應打破“唯分是舉”,把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和學業負擔納入評價內容,進行綜合考察。2012年7月,上海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點地區,率先推出中小學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既考核學生學業表現,又考核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既注重學生發展的橫向比較,又考慮縱向進步。山東煙臺創建了“三制一管兩提高”,取消百分制,實行“等級+特長+評語”的學生評價模式。應在總結推廣各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學生評價體系,使之更全面、更科學。
評價學校和教師,不能唯升學率,而應全方位、多元化。完善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全面評估教師的德、識、能、績,改變單憑分數評價教學優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廣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完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糾正單純以升學率評判辦學質量的傾向,尊重學校的差異,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其次,明確怎么評。這些年來,一些地方積極探索教育質量評價的方式方法,取得了初步效果。2013年1月,陜西西安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教育系統不再自己裁判自己,提高了評價的公信力。應逐步改變“政府評學校、學校評教師、教師評學生”的單向度、封閉式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學校、學生、家長和社區共同評價機制,培育社會專業評價。應突破紙筆測驗模式的評價方式,增加行為觀察、情景測驗、學生成長記錄,建立學生培養的跟蹤監測體系,實施動態化管理。
完善考試招生制度。這幾年,中考已經把日常評價與畢業考試評價結合起來,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高考在部分省份進行自主命題改革,一些高校開展基于高考的綜合評價招生。2012年7月,成立了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正在對高考改革方案進行系統研究設計。今后將通過科學平穩、漸進有序的改革,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使學生成長成才的“獨木橋”變為“立交橋”。
四、教育綜合改革怎么著力
2013年可以說是“教育改革年”。1月份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最多的就是改革。教育部頒布的“一號文件”,就是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主題,全面部署教育改革進程。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臺,目的就是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動教育走上質量提升的良性軌道。
政策傳真
《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相關內容
1.督促各地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方案。
2.做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及綜合素質評價改革試點。
3.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完善高校招生考試綜合評價改革試點。
4.建立健全教育資源配置機制,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
5.著力解決大城市的中小學擇校問題,各。▍^、市)分別制定實施方案。
提高教育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的全方位調整。當前,教育改革的訴求越來越強,涉及的利益越來越多元化,碰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應切實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消除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增添新活力。
明確往哪里改。方向決定成敗。應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按規律辦事,尊重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發展變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匯聚改革合力。教育綜合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決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局部整形,而應協同闖關、整體塑造。比如,讓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涉及財政、戶籍等制度,顯然不是一時一地、一個部門解決得了的。應重視改革的系統設計和整體安排,健全改革的領導體制,建立激勵機制、政策突破機制,從深層次解決問題。充分汲取社會各界智慧,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努力尋求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約數”。
突出改革重點。全面推進首先要找準突破口。在辦學體制方面,2013年將出臺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全面清理各種歧視性政策。在管理體制方面,重點推進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深入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切實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在保障機制方面,重點建立健全各級政府教育經費分擔機制,確保國家財政性經費支出落到實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