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眼學”與“耳學”之間,含英咀華與博覽群書之間,找到合適的度
王旭明:能否談談你的語文老師和你的中學語文課給你的影響?
陳平原: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上的中學,初中階段沒課上,整天“鬧革命”;念高中時,碰上了鄧小平“右傾回潮”,總算認真讀了兩年書。我是從插隊的山鄉跑去念書的,就近入學,進的是廣東潮安磷溪中學。教我們語文課的是金老師和魏老師,人都挺好,上課認真,對我很有幫助。但說實話,我的語文修養主要得益于家庭教育。父母都是語文教師,家里藏書比較多,使得我從小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插隊8年,記得“耕讀傳家”這一古訓,沒有一日廢棄書本。
這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前不久,我在“紀念77、78級畢業30周年論壇”上發現,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蛟S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共同特點:缺少正規的基礎教育,知識結構上有明顯缺陷;好處是善于自學,不墨守成規,無論日后學什么專業,常有超出常軌的思考。還有一點,這代人不管學什么,普遍對語文有好感。因為,在鄉下的日子里,語文是可以自學的;甚至可以這么說,語文主要靠自學。
章太炎說過,他的學問主要靠自學,而且,得益于人生憂患。與別的專業不同,一個人的語文能力,與人生閱歷密切相關。這也是好多大作家沒念過或者沒念完大學,以及大學中文系不以培養作家為主要目標的原因。
王旭明:現在的語文課堂或語文老師,是否也應該從你說的這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呢?
陳平原: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希望找到讀書的訣竅,即花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成效?蛇@一思路,明顯不適合語文教學。實際上,學語文沒什么捷徑可走,首先是有興趣,然后就是多讀書、肯思考、勤寫作,這樣,語文就一定能學好!稏|坡志林》里提到,有人問歐陽修怎么寫文章,他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見之!边@樣的大白話,是經驗之談。歐陽修、蘇東坡尚且找不到讀書作文的“訣竅”,我當然更是“無可奉告”了。據葉圣陶先生的長子葉至善稱,葉老從不給他們講授寫作方法,只要求多讀書;書讀多了,有感覺,于是落筆為文。文章寫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寫作能力逐漸提升。葉老這思路,跟歐陽修的說法很接近。
現在,不管中考還是高考,考生都會全力以赴認真復習。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惡補別的科目有用,惡補語文沒用。因為語文學習,主要靠平日長期積累。記得我參加高考,根本沒預備語文,只是復習數學。我想,今天的中學生,大概也是這個樣子。不是說語文不重要,而是語文無法突擊。語文教學的特點是慢熱、恒溫,不適合爆炒、猛煎,就像廣東人煲湯那樣,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問題在于,心態要擺正,不能太急。
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有很大差異,不說培養目標,也不說課程設計,就說教學方式吧。以詩文為例,過去主要靠自學,學生面對經典文本,仔細琢磨,百思不得其解,這才去請教;現在則以文學史或文學概論為教學中心,經典文本反而成了“配合演出”。學生省了上下求索的功夫,迅速獲得有關作家作品的“精彩結論”。一星期就知道《詩經》是怎么回事;再過一星期,《楚辭》也打發了。一年下來,什么李白、杜甫,還有《西廂記》、《紅樓夢》,都能說出個一二三。這樣的教學,確實推進很快,可學生真的掌握了嗎?
晚清西學大潮中,章太炎對那時剛剛傳入的使用教科書的標準化教學很不以為然,稱:“制之惡者,期人速悟,而不尋其根柢,專重耳學,遺棄眼學,卒令學者所知,不能出于講義!币哉n堂講授為主,學生必定注重“耳學”,養成“道聽途說”的學風。而傳統中國的書院教學,依靠師長的個人魅力,以及師生間的對話與交流,自學為主,注重的是“眼學”。在章太炎看來,前者整齊劃一,更適合于普及知識;后者因材施教,有可能深入研究。這種對傳統書院的理想化表述,有八年杭州詁經精舍的獨特經歷做底,更因章太炎不滿于時人對新式學堂的利弊缺乏必要的反省。
當然,現代社會“知識大爆炸”,學生需要修習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講“四書五經”。不過,章太炎的話提醒我們:貪多求快,壓縮餅干式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讀書人一旦養成“道聽途說”的習慣,很難改過來。如何在含英咀華與博覽群書之間,找到合適的度,這值得從事教育的我們認真思考。
![]() | ![]() |
![]() |
||
![]() |
![]() ![]() ![]() ![]() ![]() |
![]()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重點推薦 |
![]()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愿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愿送祝福 |
![]()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于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證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