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實行“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普通類考生可以在本科各批次中分別填報A、B、C、D 4個院校志愿,在?聘髋沃蟹謩e填報A、B、C、D、E 5個院校志愿。各院校志愿均為該生的第一志愿。另外,每個院校志愿下可填報6個專業志愿及專業服從志愿。征求平行志愿:在每批次平行志愿錄取結束后,省招辦將向社會公布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專業及人數,由市、縣(市、區)招辦在規定的時間、地點,組織未被錄取的考生填報“征求平行志愿”,在“征求平行志愿”中,考生還可填報3個院校志愿和1個是否服從其他院校志愿。省招辦將按平行志愿投檔原則再次投檔。征求平行志愿的填報時間是在錄取過程中每批次平行志愿錄取結束后。
傳統的順序志愿:先看志愿,再看分數,每批次設置4個院校志愿和1個服從志愿。投檔時,第一步:省招辦根據考生志愿按學校分類排序,比如在本科第一批院校錄取時,同時將所有第一志愿填報浙江大學的考生排序,將所有填報浙江工業大學的考生排序……第二步:再從已分類的學生中從高分往低分順序向該校投檔。第一志愿錄取結束后,再將未錄取考生按其所填的第二志愿院校分別排序,然后從高分往低分投檔……以此類推。由于每批次考生只能選擇一個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報考的學校沒有被錄取,所填第二、第三或其他志愿院校已錄滿,那么該考生就只能降低到下一個批次中錄取,個別考生甚至因此落榜。
平行志愿:先看分數后看志愿。在平行志愿的情況下,考生可同時選擇A、B、C、D4個或A、B、C、D、E 5個學校,錄取投檔時,實行“分數優先,遵循志愿,一輪投檔”。第一步:將所有考生成績從高到低順序排序,比如最高分是700分,則先投700分的考生,再投699分的考生,再投698分的考生……以此類推。第二步:每個考生投檔時,電腦按志愿中先A學校,再B學校,再C學校的順序檢索,如考分夠A學校,就投檔到A學校,如不夠,則看B學校,以此類推……這樣就相當于考生一次選擇了3個或5個第一志愿,擴大了考生選擇范圍。對未被平行院校志愿錄取的考生,還可以再參加征求平行志愿的填報,使考生擁有了更多的錄取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而第三步“一輪投檔”的意思是學生的檔案投進他所報的某個志愿學校后,不會再向該志愿后續的學校投檔。比如,投進A志愿學校后,他的檔案再沒有機會投進BCDE的志愿學校,因為招生部門把你的檔案投進某個志愿學校后,他們對于你的投檔工作已經完成,下來,招生部門就會繼續投你后一名學生的檔案了,而BCDE等其他學校也不會再等A志愿學校錄取結束才開始接受投檔,每個學校都是同時在接受投檔的。這樣以來,當你被A志愿學校因故退檔時,BCDE學校不會再接受你的投檔,這時你只有等到這一輪投檔一直到最后一名學生結束后,招生部門再來統計還有哪些學校的哪些專業沒有完成招生計劃,再進行征集志愿工作,即你可以再填一次志愿。但這時的學校和專業往往就不太理想了。
現在,我們參照上表具體解析投檔過程。假設共有15名考生(代號1-15)被劃到第一批次,第一批次共有三所學校(X、Y、Z)參加錄取,志愿表上學生只能填報此三校。并且X、Y、Z三所學校的招生計劃都是3人,按調檔比例算出要投入4人,那么根據平行志愿的規則,投檔開始后,首先看排在第一名的1考生A志愿報的哪所學校,根據左表,1考生A志愿報的是X學校,這時,1考生的檔案就被投送到X學校;然后再投第二名2考生,2考生A志愿報的是Z學校,那么2考生的檔案被投到Z學校;同樣再看第三名的3考生,第四名的4考生……,依此類推。但當投送到第11人時,新情況出現了,前10名考生都是投送到A志愿學校,而第十一名的11考生投檔時,發現他所報的A志愿學校Z檔案已經投滿,這時就要看他的B志愿,他的B志愿學校為Y,這時,從表中發現Y學校尚有一個名額,于是就投送到Y學校;然后再看第十二名的12考生,他的A志愿Y學校、B志愿Z學校的檔案都已經投滿,這時就要看他的C志愿X學校,招辦發現X學校尚有一名名額,于是,就將第十二名的12考生的檔案投送到X學校。至此,第一輪投檔結束。13-15號考生因為成績低,只有等征集志愿后的第二輪投檔。
各學校在獲得檔案后,對各考生情況全面考察,進而決定錄取與否,如果有學校因為對部分學生退檔而再現缺額,那么也只有等第二輪征集志愿再一次投檔,第一輪投檔結束后,招辦將沒有招滿的學校與沒有錄取的學生都統計出來,然后向未錄取的考生公布還有哪幾所學校未招滿員,可以補填這些學校志愿,未錄取的學生就會在公布的學校中再次選擇,補填志愿結束后,又開始新一輪的投檔。即將前面的過程再重復一遍。直止各學校完成招生計劃。
(1)投檔原則:分數優先,遵循志愿。
(2)投檔辦法:按普通類上線考生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由計算機對每個考生所填報的平行志愿A.B.C.D4個(本科批次)劃A.B.C.D.E五個學校(?婆)依次檢索,首先檢索考生填報的A學校,如成績不夠,則檢索B學校,如此類推,只要被檢索的4所或5所院校中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檔案投出則完成該考生投檔過程,投檔后由院校決定錄取與否。如果經檢索未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也完成了該考生的投檔過程。在每批“平行志愿”錄取后,對該批未被錄取的考生提供了又一次填報志愿的機會“即征求平行志愿”。征求平行志愿的投檔辦法按“平行志愿”的操作辦法進行。
對于高校來說,實行平行志愿填報方式后,生源素質更加均衡,也解決了以往投檔中一部分高校生源爆滿而另一部分嚴重斷檔的問題。據模擬預測,平行志愿一次錄取率可達90%以上。對考生來說,降低了填報志愿的風險,但并不能完全化解現行錄取體制下填報高考志愿的所有風險。填報中,風險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1、院校調檔數大于其招生計劃數(一般為1:1.05到1:1.1之間)。比如某校招50名學生,調檔數為55名,電腦從高分到低分檢索時,你是投該校的第55名學生,按調檔數你會被投到該校,如果專業沒填好,你就有可能被退檔。退檔后,你只能再填征求平行志愿、降分征求平行志愿或在下一批志愿中投檔。平行志愿的“平行”是針對電腦檢索投檔流程而言(詳見5.3.2中的流程分析);對學生填報而言,切忌把“平行”理解成三個志愿都填一樣高,否則一旦落入1.05~1.1范圍內,有可能其他幾個學校都錄取不了你。因此仍要注意梯度,參考往年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從高到低進行填報。
2、也不可因為“平行”就把錄取分數低的學校填在A志愿,高的填C志愿,那就無法進入更好的院校了。
我們知道,每省參加高考的學生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近百萬人,這就必然會出現大量學生分數相同的情況,這時,根據平行志愿的原則,按照分數從高到低依次投檔,那么如果分數相同,該先投哪個的呢?根據以往實施平行志愿省份的經驗,一般來講,理科和文科著重點不同,在總分相同的情況下,理科考生的分數排序依次根據數學、理綜、語文、英語成績,文科考生則以語文、文綜、數學、英語成績為依據。具體來講,是指:如果是總分相同的兩個理科生,先看誰的數學成績高,數學成績高的先投,如果數學成績還一樣,再看理綜成績,如果還一樣,再看到語文成績,依此類推。假如兩個讀理科的考生考分均為550分,這時,誰的數學成績好,誰就排在前面先行投檔。
在實行平行志愿的情況下,那種想依據志愿技巧以低分進入好學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學生只有用分數為武器進行競爭,從以往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來看,由于高分落榜及低分高就的情況大大減少,因此,錄取到同一所學校的學生成績范圍大大縮小。從各高校反饋的信息來看,生源分布發生顯著變化,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縮小,可能只差十多分或二三十分,一些熱門專業的高分考生密集且分差甚微。南航2008年在江蘇招1265人,但一分之差就有幾十人或上百人,那么這些學生的成績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其實就是該校的錄取平均分。所以,平行志愿規則下,我們在定位學校時,一定要運用該校的往年的平均分差來衡量判斷。再不能用最低錄取分數的分差來判斷。這些數據一般在各省級招辦出版的公開資料中獲得。四川省的數據一般在《高考指南》中發布。至于平均分差、錄取分差等相關知識,可以參看本書5.2.2節。
實行平行志愿,必然會對各學校的錄取分數線產生重大影響,由于平行志愿讓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的概率大為降低,同時低分高就的概率也必然相應降低。這就使得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出現了高低分化,由于熱門學校、名牌學校等考生心目中的好學校高分學生都愿意報,而低分學生進入這些學校的可能性降低,因此,這些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必然大幅度提高;而各批次中原來用以保底的學校則因為學生的棄選而導致錄取線下降。其他一些中游學校則變化不大。從近年先行試點的省份來看,各學校的生源發生了的明顯的變化,學生心目中的好學校,錄取到很多優秀的學生,而學生不看好的學校則很難錄取到優秀的學生。這一現實就在提醒我們,在預測學校錄取分數線時,要深入分析該校在人們心目中的水平,如果很好,那么錄取線要比原來提高,錄取分差一般要達到平均分差的水平,而人們心目中的中游水平學校,其錄取分變化不大,可以參考往年的錄取分差。而人們心目中的保底學校,錄取線一般還是處于該批次最低水平,即省批線。
平行志愿一般是指第一志愿實行四個或以上學校志愿的填報方式。它的規則是學生以它的成績先在平行志愿的第一個學校進行排名,如果他的排名進了學校招生計劃的投檔比例之內,則可以投檔到此學校安排專業錄取。如果成績的排名沒有達到第一個學校投檔比例以內的名次,則再以相同的規則看能否向第二個學校投檔,以此類推,再看后面的學校能否投檔。如果被排在前面的學校錄取,后面自動作廢。所以,在設計志愿時,排在前面的學校一定要是學生最愿意去的學校,否則被前面高校錄取,則再無進入后面高校的機會。一般來講,同學們心目中好學校的錄取分數都比較高。所以,在設計平行志愿的順序時,一般實行按往年錄取分差高低大小排名,錄取分差大的排在前面,錄取分差小的排在后面。這也叫平行志愿的梯度。前面的分差大一些,后面的分差小一些。
由于實行平行志愿,為降低考生被退檔的風險,各批次院校今年幾乎都宣布進檔就不退檔。因此,各校的投檔線就是該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今年各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與2007年相比都有很大幅度的上漲,是考生始料未及的。而且平行志愿的錄取方式完全是保護了各批次的高分考生,除非其不愿接受專業調劑,高分“落榜”的考生基本沒有。這樣,對于各批次的“踩線”考生來說,“踏空”的就非常多。如上?忌∥旱目挤謩偤谩安取痹诶砜467分的控制線上,A志愿是上海大學,按照往年鐵定能被錄取,但今年落到了第二批次院校。負責招生工作的一位業內人士提醒,由于平行志愿完全是“分數至上”,對考生來說,填報志愿的博弈減少了,按考分的高低來排序錄取。但對各批次控制線附近的考生來說,則因為各校最低分數線的上揚,造成投檔投不出去,錄取幾率減少。為此,對新高三生來說,如果成績徘徊在各批次的控制線附近,就要認真并慎重填報下一批次的志愿。
平行志愿雖然給了學生一定的選擇權,但仍然很有限,也就是學生只能選擇一次到兩次左右,這就像投標一樣,選擇后大家一次比對,如果進了所選學校及專業的招生計劃排名之內,則可以被錄取,如果沒有,則只有等補填志愿,那時學校已經很不令人滿意了。所以,這里仍然有一個一次預測分數線的問題。當然,這部分內容即多少分數可以進哪個學校,則可以參照本章二、三節的內容,不同省份的同學要參照不同省份的往年錄取資料。
綜上所述,平行志愿規則下的決策策略應當注意以下方面:
1、定位準確
相比于順序志愿,平行志愿的一大特征表現為各學校錄取學生高考成績的扁平化,即什么分上什么學校,那么這些學生的高考成績都集中在什么地方呢?都集中在學校的平均分附近,高分的學生會進入到更高層次的學校,低分的學生也因為平行志愿再很少有機會進入到理想學校中,所以更多的學生其成績就在平均分附近,如此以來,大家都愿意去的學校的錄取分自然會提高,達到或接近平均分的水平,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學校錄取分數就會下降;另外,由于我們強調在志愿決策中首先考慮專業的選擇,并且定位學校時一般都要求在所定專業上有就業競爭優勢,一般說來,學校中有就業競爭優勢的專業其錄取分數都會高于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這也就要求學生的高考成績一般都要達到平均分后才有相應的專業選擇優勢。綜合以上兩點原因,我們認為,平行志愿填報模式下,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平均分差的運用,即上面提到的第三種定位方法。一定要做到定位準確,爭取A志愿就可以進入到合適的學校、合適的專業。
對于有觀點認為,在填報平行志愿時,應當實行“沖一沖”的策略,我們以為,這有可能導致另一種困境。因為平行志愿模式下實行的是一輪投檔,又加上各學校在投檔時都有一定的投檔比例,比如1:1.05或者1:1.1等,這意思就是說,如果學校招收100個學生,但投檔進去的學生是105或110個學生,如此必然有5或者10個學生被淘汰。這時,如果采用“沖一沖”的策略,勉強被投進一所學生很想去的學校,但由于分數沒有競爭優勢或者不服從專業調配等原因,學生的檔案很有可能被淘汰出來,這時后面的B、C、D、E也已經投檔結束,學生也只有掉到征集志愿去了。于是,為了避免學生投檔后被淘汰出局的現象,我們還是主張準確定位,而不宜實行沖一沖的策略。
2、注意順序
我省的平行志愿可以填報5個學校,為了確保錄取,我們不僅要在A志愿上定位準確,同時對BCDE志愿的平均分差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即A志愿的平均分差最接近學生的分差,然后B志愿比A志愿略低,C志愿又被D志愿略低,以此類推。其分差之間最好相差5-10分之間,這樣,就能確保當A志愿投不進時,B志愿可以投進,B志愿投不進時,可以投進C志愿,……等等,一共會有五個機會來選擇學校。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分差排序只能按照從大到小來排列,不能從小到大排列,因為如果按分差從小到大進行排列,要么A志愿投不進去,后面的BCDE也都投不進去;要么A志愿投進后直接錄取,而后面本來還可以進更好的學校,結果因為將分差小的A志愿學校放在第一個,后面的BCDE學校也就沒有機會錄取了。
3、適當服從調配
服從專業調配這個建議實際上是個無奈的選擇,在理想狀態下,我們都主張選擇合適的專業,專業確定后不能服從調配,但當你根據專業及分數定位好了學校,為了進入某個目標學校而不被淘汰出局,一般都建議大家填上服從調配,但請注意,我們選擇該校專業時一定要有定向,即自己的專業傾向,比如確定了財經類,那么我就會選擇會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老師如果給你調配專業,一般也不會離你的專業太遠。但如果你專業沒有定向,沒有表現出傾向性,只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亂選一氣,招生老師也不知道你到底喜歡什么專業,于是也就給你隨便調配了。
在平行志愿情況下,順序志愿中的低分博取好學校的一些策略在這里依然可以使用。包括了因觀念的落伍而出現的投機可能性,信息不充分時情況,突發事件的影響,試題難度極端現象,分,F象等情況下的一些策略都可以采用。只是在信息不充分這種情形下,名牌高校、重點大學所出現的大小年現象已不明顯。那種想博大小年以進入名校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具體可參見5.2.3節)
前面在順序志愿及平行志愿時,我們都有一個預測學校錄取分數線的問題,要考慮自己的分數超過學校今年錄取線后才有把握被錄取。這就是以往志愿咨詢專家所做的主要工作,判定某一分數今年能否被某所學校錄取,F在,實行實時動態填志愿后,預測學校錄取分數線的問題已經解決。再不需要通過專家來預測分數線了。也就是說,學校的錄取分數線通過學生實時填報志愿已經可以完全披露出來,你能否被填報的學校錄取,通過實時的填報學生的分數、排名及招生計劃就可以斷定。學生在上網后,決定填報某個學校的某個專業時,他可以實時瀏覽現在報這所學校、這一專業有多少人,每個人從高到低的分數都是多少,此時他在這些人當中排名如何?他的排名是否在招生計劃之內,如果在,那么他就可以選擇此學校的此專業。否則,就放棄,尋找自己的分數排名能達到錄取線排名之內的學校和專業。在選擇后,學生并不是萬事大吉,他還要不定時的瀏覽觀察他在填報學校專業中的排名變化情況,如果有更高分數的學生填報了這所學校,將該生的排名擠出招生計劃排名之外,這時,他又要重新選擇學校和專業,以確保自己的排名又在該校及專業的錄取排名之內。直到網上實時動態填志愿結束時,他都要確保自己能夠被所選擇的學校和專業錄取。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錄取到既滿意又可能的高校及專業中去。當然,有少數學生因為最后幾分種或幾秒種被其他高分考生從志愿中擠出,那么,他就可以通過第二次補填志愿的方式確保自己被錄取。
所以,實時動態填志愿已經使填報志愿沒有任何博弈的成分,真正保證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志愿也實現了真正的回歸,使學生真正從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出發選擇專業和學校,也才使科學的學業規劃真正落到了實處。確保自己對未來的專業學習能夠有興趣、有潛力,畢業時學有所成,從而為其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能力基礎。
來源:《瞄準就業填志愿》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