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難,找個“對口”的實習難上加難
在每一次投簡歷、面試的過程中,張涵都會被問到一個像是用人單位“串通好的”問題:“你學校是二本吧?”甚至有面試官脫口而出:“你這什么學校?”“這學校在哪里,怎么沒聽說過?”……
接下來的問答可想而知。稍有耐心的,再多問個諸如“以前都在哪兒實習”之類的問題敷衍一下,而沒耐心的直接一句“知道了,謝謝你”,便把簡歷放到一旁?山Y果都是一樣:沒有回復的“等待”。
張涵很郁悶:從上大學第一天起,老師就不斷強調“實踐很重要”,不能局限于課堂知識。輔導員告訴她,既然學歷起點比不上重點高校學生,就一定要多實習多實踐,“特別是去大城市、大公司開眼界、練實操”,不然,“就只能宅在自習室學習,爭取考到985、211大學讀研究生!
可當“張涵們”鼓起勇氣往外闖時,才發現那堵“歧視墻”無形又堅硬地立在眼前,“想要通過實習打翻身仗,哪那么容易?”
更讓張涵感到無力的,是一些大企業、大單位甚至在實習生招聘要求里都會明確提到“限211、985高校學生”“限一本統招應屆畢業生”……
王寒來自武漢一所二本高校,和張涵一樣,他發現,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幾乎不可能。今年寒假,他所在的班級里,沒有一個同學找到了“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有一個男生去了工廠剝橘子,還有女生進了達利園干包裝工”。
在他看來,自己所學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個“尷尬的工科專業”,“甚至在武漢都不知道會有哪些公司需要我們”。此前,他也曾去過工廠實習,被要求在流水線上“手擰螺絲”,“要知道現在早就電子化了,這種工作簡直是折磨我們”。學歷、專業帶來的挫敗感一直困擾著他,“一頭扎進社會才發現自己毫無出路,只能繼續往上讀”。
就讀于湖北一所二本大學的王怡是翻譯專業的大二學生,她的大多數同學能找到的“實習”無非是在培訓機構當老師。而同樣的專業,換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流大學里,國家級會議、大型活動等同聲傳譯的實習機會常常主動“找上門”,而這些,王怡“想都不敢想”。
用她的話來說,一個因高考失利而身處二本或三本院校的學生,經過無數拒絕與刁難才有機會獲得一個中小型企業的實習機會。而一個身處985或211高校的學生,連校門都不用出,就可以輕易拿到大型國有企業或者世界500強的實習機會。
在她眼里,在當今社會,面對985、211等高校學生的“有形”競爭和對二三本院校的“無形”歧視,想找一個實習崗位“難”,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更是“難上加難”。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