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從程門立雪看睡倒一片 校園里上課睡覺很普遍?【2】

    2014年09月24日08:59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程門立雪看睡倒一片 校園里上課睡覺很普遍?

    組織者應考慮

    主講人與學生的結合點

    因為不在現場,不知是個別學生聽報告時睡倒,還是一大片學生睡倒,不管怎樣,還是得找找原因。主講者講了什么,為什么學生不愛聽?是講的內容不能引起學生共鳴還是講的方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

    吳良鏞教授所做的報告,對于學生而言,尤其是對他們的將來而言,是很有益處的,但是有一部分學生睡著了,可能還是溝通的問題,或者是主講者的風格和接受者的口味有一定差距?

    同時,報告組織者也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主講者雖然學問大,但是否適合進行這種大型的、非其專業領域的演說?是不是要考慮到接受群體最喜歡主講者哪一方面的閃光點?如果把這些方面考慮好了,估計效果會好很多。當然,我相信組織者肯定花了不少工夫,也不能因為個別學生睡覺而否定他們的勞動。但是,從這個現象中,也可以發掘出改進工作的一些方法,進一步提升報告的效果。

    現在的“90后”學生表達情緒很直接,在學校里,對于講得不好的課,睡覺也是他們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當然,對于吳良鏞先生的報告,個別學生這樣做,確實不應該,我相信吳教授的報告是很有教育價值的。

    不過,開會睡覺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很多大大小小的各種會議確實存在這種情況,根源都在于在有些會議中,聽眾與主講人之間沒有建立起很好的結合點。

    觀點摘編

    從程門立雪看睡倒一片

    論年齡,吳良鏞院士比一些學生的爺爺還要年長;論成就,吳良鏞是我國建筑學領域泰斗、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單憑這兩點,部分青年學生就應該好好反思。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歷史上有不少虛心求學的典故,例如孔子見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了弟子禮,自謙道:“我才疏學淺,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向老師請教!

    又如,宋代學者楊時四十多歲時還向程頤求教,程頤剛好坐在那里打瞌睡,于是楊時一直站在外面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厚了。

    如今,92歲的院士站著,講了30多分鐘;20多歲的學生坐著,卻睡倒一片。對比古代學者,如今的部分青年學生應該感到汗顏。

    近年來,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然而,一些學生并非有志于學術,而是為了給自己“加冕”,提升就業的“籌碼”。因此老院士的演講,似乎離他們的功利目的很遙遠,以至于忘記了尊師的禮儀。

    ——《吉林日報》

    批評學生前先捫心自問

    假如簡單地對睡倒的學生做一番“不敬師不尊老”的批評,然后上升到“不珍惜不感恩”的高度,未免太過偷懶和狹隘。造成這種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需要檢討的是報告會的組織者,乃至此類報告會的組織模式。

    在對睡倒的同學發出批評前,要捫心自問,批評者自己有沒有過在會議上打瞌睡的經歷?如果曾經聽著催眠曲一樣的內容,發現自己睡得還挺香甜,那么就沒有什么資格去斥責這些學生。

    我們的身體、神經其實是很誠實的,遇到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內容,想睡都睡不著,而那些枯燥無味、照本宣科的東西傳到耳朵里,幾乎每句話都變成了“睡吧睡吧”,扛都扛不住。

    報告會能不能攏住聽眾的精神,組織者僅僅關注形式、場地也就是做些皮毛功夫。當然,可能皮毛恰恰就是被需要的,老院士也罷、學生娃也罷,只能“同去同去”。

    ——張麗 《北京晚報》

    上一頁
    (責編:呂春妍(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