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

    啃下教育的“硬骨頭”

    吶 言

    2014年09月01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啃下教育的“硬骨頭”(新語)

    難題、頑疾,常用來形容在某一領域始終存在但久未破解的問題。盡管內心希望它們能盡快被破解,但久而久之,我們似乎習慣了難題的存在,默認了頑疾的“合理”。在教育領域,這樣的難題與頑疾真不少。

    新學年開學施行的一批教育新政,仔細梳理、細細琢磨后發現,都體現了“啃硬骨頭”的決心。

    “減負減負,越減負擔越重”,多年來,學生負擔成為實實在在的頑疾,如何破解?本學期的一些減負新辦法傳遞出的信息是:減負必須首先從教育內部做起,從自身做起,讓減負不再只是“隔靴搔癢”。

    體質健康也是如此。多年來,“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征兵標準連續多年放寬,學生的體質下降成了教育事業之“痛”。真正解決這一難題不能光靠提倡和呼吁。通過強有力的措施,將具體而量化的指標推廣到每個學校,于孩子有益,于國家有益。

    教育信息化提出多年,但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其重要性。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有教無類”與“個性化教育”這些憧憬或將成為現實。新學期一些地方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把課堂搬到“云”端,不是“趕時髦”,而是在擁抱互聯網對于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變。

    對于師德的提倡也不能停留在說教上,而是真正落實到具體的舉措當中。讓師德“有據可依”,將“性侵”“冷暴力”等丑惡現象踢出教育領域,還之以美好與純凈;每所學校都能有專屬于自己的“督學”,教育事業也有“責任田”和“責任人”;通過第三方評價督促教育辦學主體的教育效果,讓學校管理邁入現代化的進程……這一系列新舉措,無不在扎扎實實地“啃硬骨頭”。

    都說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目前存在的尚未解決的難題,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于這些教育頑疾,不能“假以時日”,必須“時不我待”。因為,教育事關每個孩子、每個家庭,事關國家與民族的未來。難題如果未能及時攻克,影響的將是一代孩子的成長,以及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民族素質。

    所以,新學期每一項舉措,其實都是對教育頑疾的“啃咬”。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我們常說的那句“新學期、新氣象”吧。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01日 12 版)

    (責編:賀迎春、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