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真志愿級差
1.什么是志愿分數級差?志愿分數級差首次正式出自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關于招生章程主要內容的具體規定,其中有:“錄取規則(如有無相關科目成績或加試要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對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考生的處理、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辦法等)”。這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在實際招生錄取實踐中,簡稱為院校志愿分數級差,再簡之為志愿分數級差或院校志愿級差,更簡之為志愿級差或院校級差。
2.什么是真志愿級差?真志愿級差就是高校在《招生章程》中關于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的規定具有實際可操作性,也就是廣大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一旦填報了這樣的志愿級差,至少有一部分考生在第一志愿失誤時,其非第一志愿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這“發揮一定的作用”是指符合志愿級差條件的考生均可以第二志愿進檔排序,有待錄取。至于能錄取多少?那要看其錄取比例是如何規定的,詳見本書第十一章中準確把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的補充條件。
3.識別真志愿級差的方法。如果要全面、準確地識別“真志愿級差”與“假志愿級差”,必須要完全掌握志愿級差的八大條件并準確加以運用,而如果只要大體地判定什么是“真志愿級差”與“假志愿級差”(其準確率也是非常高的,大約在95%以上),那就只需要掌握一個條件即可。哪個條件?
(1) 常見的志愿級差的2種前提條件。何為志愿分數級差的前提條件?就是在什么條件下可以接收非第一志愿的考生,更確切的說,在什么條件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才發生效力、具有作用。解讀招生章程,最常見的有以下2種:①設立的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在今年的《招生章程》中的相關規定: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公室批準,學?梢凿浫〉诙驹缚忌,錄取人數不超過學校在當地招生計劃,錄取計劃從學校在該地區招生計劃中調劑解決,學校不另投招生計劃。如果第一志愿考生不足,學校也可錄取符合條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
② 設立的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如××在今年的《招生章程》中的相關規定:“我校在提前批次和第一批次錄取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分數級差為50分,考生須服從所有專業的調劑!
(2) 識別真志愿級差的方法。一般性識別“真志愿級差”很簡單,具體來說,就是只要高校在招生章程中關于志愿級差的規定是,那么大都直接可以認定為“真志愿級差”。這樣的“誠招”難道還不“真”嗎?有這樣“真招”的高校還不是很多,需要認真加以把握。
(三)假志愿級差
1.什么是假志愿級差?所謂假志愿級差,就是高校在招生章程中關于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數級差的規定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也就是廣大考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一旦填報了這樣的志愿,一般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對于這樣的志愿級差,說得好聽一點稱之為“書面級差”, 說得不好聽可稱之為“害生級差”或“陷阱級差”。
2.識別假志愿級差的方法。通過前面的介紹可以知道,一般性識別“假志愿級差”。具體來說,可他們在《招生章程》中關于志愿級差的規定卻是,這就是最具典型的裝模作樣的“假志愿級差”。為何如此說呢?由于各高校的招生計劃是一定的,當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時,高校為了完成招生計劃,不招非第一志愿考生又招誰去?此時有第二、第三志愿可招就很不錯了,還強求什么志愿級差30分、50分。套用現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做秀”。.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本例中,第一志愿生源己不足了,志愿分數級差也定了50分,卻還要加上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的招生計劃在所在省同科類計劃以內,難道該所高校能預知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恰恰剛好在以內,故如此規定。真是有些可笑。這類的高校說白了就是依仗著歷年來第一志愿生源充足,即便今年某地生源不足,也有其它地方充足渴望調劑,故而不屑于招非第一志愿考生,卻又裝出一付對非第一志愿高分考生很感興趣的樣子,這類的高校還有不少,廣大考生要特別注意加以分辨,不要在未弄清楚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就隨便填報,以免上當,落入“陷阱級差”之中。
來源:《2014高考志愿填報勝經》 作者:張藝執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