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

    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人

    邊曉璇

    2014年05月19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人(新語)

      “做會生活,有情趣,會擔當,擁有遠大理想與目標,能夠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具有人文氣質、山海品格的現代小學生!边@是青島一所小學的教學樓上印的口號,著實耳目一新。

      另一棟樓上,還有“回歸生活,發現生活,快樂生活”的字樣,令人想起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他主張“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而“會擔當”“有目標”等所傳達的正是人格教育的理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本質在于塑造人健全的心智。

      通俗地說,我們接受教育,不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嗎?但是,在考試成為教育主體的今天,生活和人格教育所占的比重能有幾何?小學生圍著“小升初”忙成陀螺,“奧賽班”“占坑班”屢禁不止,高考更幾乎成為中學生唯一的使命,校園里回蕩著“高考必勝”那戰斗般慘烈的口號。

      然而,諸如名校碩士向室友投毒、大學生因情感糾葛持刀殺人、中學生因不堪重負自殺等極端案例,無不顯示出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缺失的嚴重后果。人們常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也許,有些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已輸掉整個人生。當孩子們走出校園時,以學習成績為導向的單一價值體系必然崩塌,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不見得能從容地獨立生活、智慧地應對職場和經營家庭。

      對處在價值觀、人生觀成型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其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極易受影響,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尤其不可偏廢。盡管“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人”的呼吁總顯得微如星火,我們仍要繼續拾上一點柴火。

      請用“會生活”和“會做人”取代“會學習”“會考試”,真正將孩子看作一個人,而非冷冰冰的升學率或成績單。也請將學生時代放到人的一生中去看待,教育者應有長遠意識,鼓勵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的廣闊,因為知識也許會忘記,但人格、心態、素質和視野,會讓一個人懂得如何選擇、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這些才真正決定未來人生的模樣。

      期待教育真正回歸生活、回歸人,幫助孩子們抵抗功利、焦慮和狹隘,在人生的長路上走得更自由、更寬廣。

    (責編:歐興榮、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