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高校為人才培養曬“家底”--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數據時代:高校為人才培養曬“家底”

    2013年08月03日15:41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數據時代:高校為人才培養曬“家底”

      幫學生理性選專業,先曬曬各學院的“家底”

      上海大學2012級的4400多名學生剛剛完成專業分流,收到了各學院的錄取通知。

      專業分流,是上海大學實施的大類招生政策的“孿生”制度。上大錄取的新生在大一階段沒有專業身份,先在高考志愿填報的學科大類中(人文社科類、經管類、理工類)接受通識教育;大一結束后,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高考成績以及大一成績排位等,填報具體的專業志愿,學校再根據新生填報的志愿分流。

      放開學校的專業讓學生自己選,會不會出現“熱門擠爆頭、冷門沒人去”的尷尬?每年少數畢業生到就業時總會感嘆,當初選錯了專業。他們的“遺憾”能否傳遞給后屆學生作為選專業時的參考?學校專業的冷熱其實一直在切換,某個具體專業的辦學質量如何,更是外人難以準確評價的。但這些信息又該如何及時傳達給學生?

      今年對大一學生做專業分流前,上海大學披露了一系列和近年該校畢業生就業去向相關的信息和數據——讓數據說話,幫著學生選專業。

      上大2012級學生王修文,在本次專業分流時被土木系錄取了。其實,在理工類讀大一的王修文,最初的想法是填報通信專業。他告訴記者,后來之所以改了志愿,原因之一就是從學校內網上了解到了一些“內幕”。

      王修文仔細比對了土木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簽約單位以及不同行業的用人需求等數據信息,分析幾張圖表后,他果斷地修改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王修文的室友,在這次專業分流時更是填了一個讓同伴們驚訝的“大冷門”:冶金專業。冶金專業過去一直是學校的“調劑大戶”,因為按照傳統的報考方式,高中生多對冶金缺乏了解,填第一志愿者寥寥。而王修文的室友之所以填報冶金,也是因為看了數據:冶金專業聽名字“冷”,就業可不冷,不少畢業生都去了像寶鋼這樣的大型國企。

      隨著一系列就業數據的公開,各個院系出現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

      部分院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此次專業分流中,少數往年受追捧的學院開始遇冷。比如英語專業,今年招到的學生只是計劃招生數的一半;理工類中和化工相關的專業,招生缺額數也較大。

      上海大學一位文科資深教授說,向全校學生公開所謂的院系“內部數據”有一個好處:學院辦學再想“打悶包”就難了!皩W校的個別專業可能已不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的人出路難尋,這類信息過去只有院系少部分老師掌握,因為誰都不愿意拿家丑示人,院系內部也缺乏教改的動力!倍,由于學校主動向學生曬各個學院的“家底”,無意中增加了院系之間在辦學質量上的競爭,一些人才培養質量不如人意的院系自然會面臨生源危機。這些院系的“出路”也變得簡單:要么萎縮、要么轉型。

      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介紹,在專業分流前提供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及來自用人市場各行業人才需求等信息,客觀上增加了學生選擇專業的科學性!耙酝鶎W生選專業,不是聽家長的,就是聽師兄師姐或者老師的。但就業市場的風向標和各個行業的實際用人需求,誰能準確說出來呢?”隨著一系列就業數據的公開,學生們得到了更多實惠。

      據悉,上大2012級學生專業分流后,第一志愿滿足率達到59.3%,前三志愿滿足率達到85.7%——這兩個數字都大大高于傳統高校先填專業后錄取的志愿滿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滿足繼續被調劑專業的學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調劑專業平均率為12%。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