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殿試考第37名 進士2000字答卷令后代"膜拜"【2】--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參加殿試考第37名 進士2000字答卷令后代"膜拜"【2】

    2013年06月01日10:14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2 這份考卷從何而來?

      太巧了,清亡后殿試卷流落民間,物歸原主

      關于陳燨唐,揚子晚報記者在其孫陳以鴻一篇題為《三世先德錄》的文章中看到這樣的描述,“祖父名燨唐,字少和,號翕青。幼承家學,擅畫山水。遠師石谷,近仿鹿床。曾應傅相翁同和之請繪還碑圖,足見名流推重之殷……”

      數年前,正是在這位陳以鴻的上海家中,顧強他們用相機拍下了整幅陳燨唐殿試卷,回江陰印制裝裱陳列于館中。

      撥通陳以鴻的電話,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中氣十足、聽力頗佳。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祖父的殿試卷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一位父親的世交好友無意間從北京的琉璃廠購得,作為禮物送到了家中!翱赡苁乔宄矞绾,隨離散宮人流落到了民間?傊菣C緣巧合,上天恩賜!

      陳老全家對這份殿試卷視若珍寶,雖經歷了戰亂、文革,仍一直完備保存!翱上啄昵耙淮伟峒覅s意外丟失了!憋@然,陳老一直對此耿耿于懷,至今說起仍長嘆不止!耙捕嗵澚私幨袡n案館當年留下了完整的影像,如今全家人只能通過復印件,去緬懷先祖的文采和才情了!

      1923年出生的陳以鴻老人是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翻譯家、詩人和吟誦家,雖然已91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四處講學,并在閑時潛心研究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學。這樣一位博學望重的老人,說起祖父時卻是滿心敬佩!白娓噶粝碌臅嫴⒉欢,但只是那篇2000多字的殿試答卷,已能讓我們這些晚輩難望項背,終生受用!

      在陳老看來,祖父的殿試答卷不止是書法功力了得,“他在短短時間內將自己的治國見解一蹴而就,通篇文氣暢達,行文駢散結合,立論穩重,辭采雅馴,足見器識文章不凡!

      3 光緒帝考的什么題?

      試題很長,包含數十個問題,沒寫在答卷上

      那么,1886年的那次殿試,究竟光緒出何試題?

      上文已經說過,陳燨唐的殿試卷上并沒有列出試題,后人只是據其回答作了“崇正學、修戎政、稽版籍和定錢法”的推測。

      但顯然,僅此寥寥數語與策題原貌相去甚遠。揚子晚報記者經多方查找,終于在南大圖書館發現了與之相關的記載。事實上,光緒十二年殿試試題的篇幅很長,甚至不亞于陳燨唐的答卷本身——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聯誕膺天命, 寅紹工基, 于今十有二年矣。仰賴皇太后教育之勤……茲當臨軒發策, 其敬聽聯言!

      如是開場白下,策題分別以“帝王誠正之學,格致為先”,“用兵之法,貴乎因地制宜,舟師其尤要也”等為主題,延伸出的問題多達數十個,內容具體到對某一本書的看法、某一種戰艦由何人發明、某一次戰役該如何取勝、某幾類錢法的優劣等等。

      最后還有一番總結,“夫稽古者出政之木也,講武者備豫之方也,設險者立國之基也,范金者理財之要也。爾多要舉以陳,勿猥勿并,朕將親覽焉!

      考慮到光緒皇帝當年才是一個15歲不到的少年,這樣一篇策題想來由臣下代筆。

      再看陳燨唐的對策答卷,首先形式上與策題一致,也分成開篇、作答和總結三部分。以“帝王誠正之學,格致為先”為例,陳燨唐認為“但求簡牘之陳言而不探意蘊之要旨,則雖采遺文于散闕之余,談周孔于坐論之間,不精不專,終未之有得也!

      隨后,陳列舉了皇帝策題中所提及的若干帝王之學的典籍名作,如《貞觀政要》、《太平御覽》、《帝學》等等,指出其中各有精義可采,但不同持論又可分優劣云云。

      “可見皇帝說的那些書,陳燨唐不但都讀過,且有自己的思考評判!鄙蚩▲櫿f。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