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眼睛里隱藏的教育秘密【2】--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兒童眼睛里隱藏的教育秘密【2】

    2013年01月06日10:17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孩子看見的,就是他們思維的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使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僅僅是外界萬千事物的“感受器”,它本身具有判斷和領悟的功能即理性能力。換句話說,人的視覺有思維能力。思維,從“看見”的瞬間就同時開始了;他所看見的,就是他所思維的,所以叫“所見即所思”。

      由此看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應該明白:孩子們的視覺和思考是在一起的,不是兩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感性認識器官和理性認識器官是合一的。由鏡像神經元帶來的“鏡像革命”,其實是孩子眼睛里的革命。

      孩子的思維,首先是頓悟型的“母思維”

      鏡像神經元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視覺有思維能力,是一種頓悟的思維,所以叫“所見即所悟”。

      我們認為,人類應該有兩種思維方式,即直觀、直覺、頓悟的思維,和一般理解的那種抽象、推理、分析的思維。前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更為遠古、更為基本、更為重要、更為有效的思維形式,我們把它稱為“母思維”,它在人類幾萬年的進化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后一種思維方式,則是在抽象的文字符號出現以后形成,日漸邏輯化、規則化、技巧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將其稱作“子思維”,它在人類幾千年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占據了人類理性判斷的主導地位。

      我國兒童教育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到“母思維”的作用和地位(或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過早地、片面地、畸形地培養了兒童的“子思維”。在孩子的早期經驗中,感性活動貧乏,視覺意象欠缺,他們過早進入了主要依靠抽象推理的學科學習。這一方面使得許多孩子面對高度抽象的詞語、定理和公式,由于沒有相應的感性材料做支撐而無法理解,造成“學習困難”;另一方面,更多孩子的思維只會從抽象到抽象,鸚鵡學舌,形式僵硬,缺乏想象力,更遑論思維的創新!這種狀況延續到高等教育,使得學生的思維嚴重脫離感性現實,學術研究變成了“純語法游戲”。

      進一步說,這種被康德稱作“空對空”的思維,被叔本華稱作“不生產”的思維,最嚴重的后果,是年輕一代的思維缺乏“悟性”,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降低。所有具有重大價值的領先的科學成果,無一不是思維從無到有“原創”的產品。

    (責任編輯: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