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話簡評
【背景鏈接】
近年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公共產品供給總量持續增長,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公共服務總體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現有的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就要以建設人民滿意政府為目標,大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相關政策】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標本兼治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分別從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完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5個大方面,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出了整體部署。
2012年3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提出,全面加強民政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構建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整合資源,構建直接面向基層、面向社區、面向家庭和群眾、職能有機統一的管理服務體制。
【相關事件】
● 創新社會管理需“以人為本”
網格化精細管理成為北京市東城區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網格化管理構筑區級社會服務管理綜合指揮中心、街道社會服務管理綜合指揮分中心、社區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工作站“三級平臺”和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管理”體系,推進社會管理的精細化。
● 社會管理創新的“堤口模式”
2010年以來,濟南某街道把“社區共治”理念引入社區建設,創建了以改善和服務民生為根本的“12345”社區共治體系,同時以“1030”目標責任制為抓手,力求通過社區共治大力培育社區自治能力,最終實現社區自治可持續發展。這種做法被專家稱為創新社會管理的“堤口模式”。
● 構建“健康社會管理文化”理論體系
2012年9月25日,在教育部社科中心和清華大學哲學系共同主辦的“文化之用與社會管理創新研討會”上,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慶指出,要構建“健康社會管理文化”理論體系,“對于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由于國民素質問題而產生的社會病理現象,健康社會管理文化是‘內病外治’的措施”。 中`公教育版權
“健康社會管理文化”著力探究解決新時期出現的新問題的有效方法,即社會管理新路徑——文化管理,通過文化管理提高人們的素質,培養具有共同責任意識的健康文化公民。
【一段話點簡評】
社會管理工作根本目的是為群眾謀利益。改革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要以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為重點,健全社會規范體系、權益保障機制、利益協調和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防控調處機制為主要內容,以維護社會秩序、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