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園,聆聽科學的足音


點擊播報本文,約
開欄的話
校館巍巍,見證過往;弦歌聲聲,召喚未來。
高校校園,是學子們的精神家園,也是城市的文化地標。放眼神州大地的高等學府,不乏斑駁的建筑濃縮著校史國史,不乏珍貴的舊物記錄著時代變遷,一代代學子沿著先賢前輩的足跡,傳承賡續著學脈文脈,在知識和真理的探求中,踐行著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在這個金秋開學季,請跟隨記者的腳步,一同前往20余座美麗的校園作番探訪,在老館舍、老陳列中捕捉新氣象、新風尚,搜尋屬于校園、學子的歷史記憶,感受奮斗新時代的青春脈動。
僅憑玻璃管、細鐵屑、導線相連,布冉利式金屬末檢波器,如何助力人類文明走向“無線電時代”?知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留下的一方八仙桌,見證了西南聯大怎樣的抗戰救國歷史?環境工程教育家陶葆楷的一臺高壓滅菌器,為何能從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一直用到八九十年代,成為老清華環境人的珍貴記憶?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位于北京海淀的清華園里,蒙民偉人文樓B2層這個安靜的角落。進入大廳,找到“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指示標循階而下,伴著暖黃色燈光的映照,徜徉于一件件曾經為清華前輩師生使用的“老物件”前,科學進步改變人類命運的足音清晰可辨,老一輩科學家奮斗的艱辛歷程直觀可感。
“陳列自然類標本的自然博物館很多,體驗展示科學原理的科技館也不少,但把歷史上的科學儀器和技術制品‘聚’到一起,打造成一座綜合類、收藏型、研究性科學博物館,可能我們是國內唯一!”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細數5間庫房里的8000余件“家珍”,自豪地對記者說。
在博物館的“百年器象”展廳,一件綠色的無級變速攪拌機引來不少觀眾駐足?!?955年,給排水工程專家許保玖先生來清華任教,卻發現實驗室里沒有混凝攪拌機,市面上也買不到,怎么辦?許先生主動提出:那就自己造!給排水的老師干起了‘機械的事’,大家都暗自咂舌。但許先生硬是在設備間空隙里支起了繪圖桌,幾個月后,總裝圖、各部零件圖誕生了!交由設備加工廠生產后,沒想到兄弟院校、研究單位‘如獲至寶’,紛紛前來參觀學習、購買圖紙?!瘪雎犞驹刚咧v解,觀眾對清華人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的科研干勁理解更深。
“無論是建設‘200號基地’,還是為‘兩彈一星’立下卓著功勛,清華人往往把個人的事看得很小,把國家、民族的事業看得很大?!鼻迦A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科學博物館收藏部負責人劉年凱介紹,展廳布展從清華建校以來培養工程先驅的實踐出發,講到抗戰期間堅守科學火種,新中國成立后成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再到改革開放、新時代服務國家戰略、瞄準科技前沿,將一代代校友在信息、航天、電子、生命科學等領域作出的貢獻向觀眾全面呈現。
“科學博物館還復原了很多歷史上的科學儀器。你看這件星盤,密密麻麻的線和網代表著頭頂的星空,每一個尖端就是一顆恒星,科學家用它來觀測、計時,進行天文推算等。再如這件波義耳空氣泵,當時的科學家用它研究與真空有關的各種物理現象。比如放一只發聲器,越接近真空聲音越弱,證明聲音靠空氣傳播?!鼻迦A大學科學史系2025級碩士生、志愿者楊明繁說,“為什么要研究科學的過去?是為了看到科學一步步發展過來的‘足跡’,也是為了傳承包含理性、求是、人本等在內的科學精神。從人的需求出發,如實地記錄、描述和反映自然現象,探究總結規律,就能更加接近真知?!?/p>
“在博物館做志愿講解,感覺是觀眾的提問‘逼著’自己成長?!睏蠲鞣闭f,“一次準備與哥白尼有關的展覽講解,我就被觀眾問住了:哥白尼當時是怎么發現月球時差的,有具體數據嗎?在查閱大量資料、書籍后,我發現即使是一件不太起眼的儀器,背后也能折射出很多科學問題?!痹诜e累、探究、發現的過程中,楊明繁被科學史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跨界”從一名建筑學院本科生轉到科學史系攻讀研究生。
在這里,展品展陳還以各種方式融合進課堂,推動教學資源開發,吸引學生實踐參與。記者了解到,該校生命學院2024級博士生孔瑋祎已經成功將讀本科時通識選修課“科學博物館學”的一次“策展規劃”作業,結合專業知識擴充為一個名為“跨越N次方:原子、分子、晶體模型展”的線上展覽,去年在該館官網正式上線?!霸诨瘜W學習過程中,原子電子云、甲烷構型、金屬原子的堆積方式等抽象內容只看文字難以想象其三維樣貌,科學家和教師、學生正是借助三維模型,腦海中才有了真切的形狀。我想借助這個展覽,讓物質的‘結構之美’跨越‘N次方’數量級來到大家面前?!笨赚|祎說。
“別看這個館現在暫時‘蝸居’,2027年,我們的永久館址——位于校園東部6000余平方米的展廳將以更加豐富的展陳、開放的胸懷迎接中外來賓、國內外同行,全方位展示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歷程、清華理工學科發展歷史,讓我們一同期待它的驚艷亮相!”該館事業發展部負責人范愛紅說。
(記者 周世祥 王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