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中國大學的過去
西方國家的大學最早起源于教會,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各個國家的大學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德國是最早把研究學術作為大學使命的,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同時中國現代大學開始起步。1952年以前的中國大學多為綜合性大學,以文理科為基礎,同時有工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和醫學院等專業學院。當時的大學規模都不大,是典型的精英和富有階層的教育。由于信息不通暢,圖書條件也比較差,當然學術的發展和競爭也不似今天這樣激烈,所以教師的水準和對前沿領域的把握就顯得非常重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被認為是最好的國立大學,而金陵大學、燕京大學是最好的教會大學。北大早期的教育受德國的影響比較大,蔡元培校長特別強調大學應當研究高深之學問,他還主張溝通文理,提倡“五育”。盡管當時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系統性還是有嚴格要求的,但學校規模不大,師生交流比較多,關系也比較密切,學生能夠得到學科綜合的教育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講,北大當時的教育可以認為是一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教育模式。燕京大學是合并了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和通州協和大學而建立起來的,最初曾叫北京大學,后來改名。燕京大學采用美國博雅教育模式,兼收中西方文化精髓,主張除了學習西方經典,也要重視中國和東方經典方面的教育。燕京大學非常著名的辦學理念“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至今依然流傳人間,啟迪世人。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大學的教育發展,開始學習和借鑒蘇聯的高等教育,國家在1952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逐步形成了以?拼髮W為主的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是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當時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學科基礎和實踐能力,希望學生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實際工作需要,為此,本科學制曾一度從四年延長到六年。當時北大的學科主要有“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外考”等,相當于現在的文理學院,后根據國家發展需要,逐步建立了核科學技術、計算機,還重建了一些應用類學科。當時國家把學術研究規劃給了科學院,大學主要承擔培養人的任務,從現在的標準看,當時的北大是一所教學型的大學,只有部分教師從事學術研究。
“文革”之后恢復高考,中國大學基本沿用了原來的教育模式。到了20世紀80年代,北大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十六字方針,由于當時畢業生仍然是國家分配工作,十六字方針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專業人才!凹訌娀A”主要是指加強專業基礎,為此建立了文理科實驗班,希望理科的學生打好數理化基礎,文科學生打好文史哲基礎,主干基礎課體系就是在那時建立起來的;“淡化專業”主要針對過去建立在二級學科基礎上的培養方案太專太細,需要拓寬學生的專業背景;“因材施教”主要是希望通過加強對優秀學生的指導,培養學術精英;“分流培養”主要是指高年級學生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向。20世紀90年代,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國家不再給畢業生分配工作,基礎學科受到了很大沖擊;這期間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大的改變。
20世紀90年代末,以北大百年校慶為標志,開始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當時,北大對世界主要大學的本科教育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本科戰略研究小組借鑒哈佛的模式,提出應當在全校范圍內實施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實行完全的學分制。當時校方比較慎重,決定建立元培計劃實驗班,先小規模試行,積累經驗后再在全校推廣。與此同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按大類招生和培養;加強通識教育,建立通選課體系;調整專業培養方案,減少專業必修學時;開設第二學位,實施更靈活的轉系轉專業制度;推進多樣化專業教育體系建設和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小班教學,增加探索性的實驗與實踐,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這些措施對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確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以院系為基礎的專業教育模式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作者系北京大學校長)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