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琪言
□耀 琪
如果以后升學再也不能用各種杯賽做參考,你還會讓自己的孩子奮身到這些比賽中去嗎?今年小升初“杯賽”形勢撲朔迷離,廣州多個區域取消官方“杯賽”,給本打算以此作為“敲門磚”的家長一記重擊。官方杯賽“沒落”,民辦機構“杯賽”瞅準時機“搶位”,各式杯賽百花齊放,讓家長陷入不知如何取舍的混戰中。
要孩子參加各種杯賽,大多數家長的目的,不是因為這些大賽多么有趣,多么能培養孩子應對人生挑戰的信心,而是因為這些杯賽已蛻變成入好學校的敲門磚。
如今官方要對教育“去功利化”,要對學生減負,要把非理性、非人性競爭的模式統統剝離。清除各種杯賽,正是讓學生回歸到真正有益于均衡發展的教育正道上,而不是把學生變成爭奪學位資源的工具。與此同時,肅清杯賽流毒,也是為了讓家長從各種運動戰中脫身出來,更好地堅守孩子的素養教育而非指標教育中。
然而,在當前教育資源依然不均衡,學校依然有名校和非名校之別,想讓家長和學校都擁有“無差別”胸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由于學校的功利需要,社會上的教育機構會為了自己的品牌和影響力,不斷地和各類名校相“勾搭”,輸送所謂的評價體系。這些評價標準可能是杯賽,也可能是其他的名堂。當學校接納了這些標準,它就會形成磁場效應,吸引廣大家長參與。不少家長由此就會陷入無休止的比拼資源、比拼課外補習中去。孩子的培養,也會重新演變成名次之爭——哪怕這種名次之爭放在長遠人生來看,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既然政府認識到教書育人、夯實全民素質,遠遠要比 “競賽淘汰”更加重要,那當下就更切不可因為形形色色的“選優情結”而放棄這種理念。教育部門自己不搞杯賽,不搞入學考試,也要斷絕各種杯賽之患滲透到中小學校里頭。政府一方面要對基礎教育去指標化,同時,也要推進更加全面、科學和人文化的模式來評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