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一些跨國企業的在華代工廠越來越依賴于廉價職高學生勞動力。很多學生在生產線上一周工作6天,每天12個小時,且大部分基本工資要上交學校,甚至存在不去工廠實習就不能畢業的現象。
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技能能力和素養不是老師的“教”,就能夠學到的,而必須在真刀真槍、貨真價實的車間、操作臺上親身體驗,才能得到實質性提高。所以職業學校也應該像重視文化課一樣,重視實習教育,精心規劃,寫好教案,認真準備,對學生負責,通過這種車間、課堂的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讓學生嘗到技能甜頭,打造更多職教品牌。
可是看看新聞中的現象,讓學生在流水線上機械作業、超負荷勞動工作、環境非常惡劣,這還是教育嗎?這已經變味了。流水線作業,學生幾乎就是機械手,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干,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和學生的專業,沒有任何聯系,其提高職業素養的實習初衷,根本成了空談。
本該提高技術能力的寶貴時間,卻等同于“機械化的操作”。職業學校將提升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當成了一種“利益輸入”,莊嚴的教育行為,成了事實上的糊弄和兒戲,只考慮到了克扣學生的工資,而絲毫不顧及學生的實習感受和效果,這根本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更違背了教育規律以及相關規定。
每逢談到這種職業教育不良,我們總是把問題的矛頭指向了公共政策調控、生源不足、不佳等,而從來沒有對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狀況不足,進行實事求是的反省和糾正。大環境不夠好是存在的,但是,事物發展需要外力,但更需要內力。職業教育發展要從自己身上查找不足,實事求是地對教育質量進行“突圍”。(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