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平:(1876—1951)張壽春,字伯苓。天津人,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師 承:張伯苓早年畢業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后獲得上海圣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曾受教于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高 徒:曹禺、老舍、梅貽琦、周恩來、吳大猷、范文瀾、熊十力……
核心理念: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教育實績: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南渝中學(重慶南開中學),成為民國時期中國私立學校的典范。西南聯合大學創辦人之一。1951年2月23日,因病在天津謝世。臨終遺囑敦囑南開師生“擁護自由,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國,誓死抵制專制極權”!
一次一學生質問:“您叫我不抽煙,您干嗎還抽煙呢?”張伯苓一時無語,把煙袋撅斷說:“我不抽,你也別抽!”從此一生再沒有吸煙。
劉鄧大軍勢如破竹直指重慶。1949年11月27日,蔣介石第二次來到重慶南開中學催請校長張伯苓到美國。蔣說:“去臺灣也可以,無論去哪兒,生活一切等,都由我給想辦法!”張伯苓低頭不語。張夫人敢言:“我們哪里也不去,他舍不得兒孫,更舍不得他的南開學校!”此前,張伯苓收到周恩來來信說“不讓老校長動”。這個抉擇最終導致張伯苓晚年的悲劇。張伯苓用一生創辦私立南開學校,及至暮年,卻連校慶都不能參加,郁郁而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只有22歲的張伯苓開始在清朝學部左侍郎嚴修家里教書,講授數學、理化和英語。英語教材是Scientific Readers,數學有幾何、代數、三角,物理有力學、光學和電磁學。一百多年前,開私塾教數理化是新聞,就像今天開培訓班教三字經一樣。但教三字經還不是最讓人氣憤的,讓全體學生下跪拜孔子乃至老師才是。
當時的張伯苓也做類似的出格行為。他和學生一起踢足球,一起玩玩惠斯特(橋牌的前身),帶學生到城外騎自行車。他教照相術——攝人魂魄。他把一根長雞毛撣子架在兩張木椅之上,讓學生跳過去,還不斷往椅子腳上墊書本,讓雞毛撣子越來越高。他讓學生撐膝弓背,學生輪流從同學背上跨過去,有傷大雅。但這還不算,他還“反對學生早婚”,在體育活動時師生都改穿短褲。
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有一篇來自北京的報道《令人恐怖的考試制度》,描述了孩子們扯大嗓門叫喊著背誦課文的情境,并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填鴨式的”,“把人的知識來源限定在這些古代經典大師們的身上,是大清國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張伯苓倡導的新式教育以及師生關系,同樣無法讓老先生們接受。因張伯苓引入西方的話劇,并與學生同臺出演,被人批評為敗壞“士林傳統”,有!皫煹雷饑馈,師生同臺成何體統。來自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的南開大學教授梁吉生在書中寫道,這些人“散布流言蜚語,咒罵張伯苓‘數典忘祖’,蔑棄圣道,不得好死”。
胡適在論及這段歷史時說:“這種師生間自由民主的共同教學和游戲,顯露出年青的張老師是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南開中學時期的張伯苓喜歡清晨去學生的洗臉室,教農村來的學生使用牙刷和牙粉。
清末,西式教育東漸。1907年,張伯苓去日本考察西式教育回國以后,把塾館改成私立中學,定名敬業學堂。力倡洋務的直隸總督袁世凱視察后很滿意,一高興捐銀5000兩,這就是南開中學的前身,也是張伯苓的成名之作。
雖然融資不容易,但張伯苓從來不吝嗇于購買教學儀器。民國初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利奧(Dr.Eliot)到南開參觀,見中學有如此設施,深為贊嘆,說:即使美國的中學,能有像南開這樣的實驗儀器者,也不多見。
南開中學之出名,除了西式教育之新穎,還因學校管理之嚴格。南開中學有不少富二代、官二代。富家弟子吸紙煙當時是時髦。每次假期回來的訓育課,學校要檢查手指的熏黃和口袋的煙味。一次一學生質問:“您叫我不抽煙,您干嗎還抽煙呢?”張伯苓一時無語,把煙袋撅斷說:“我不抽,你也別抽!”回到校長室把呂宋煙扔到痰盂,校工連呼可惜。張伯苓從此一生再沒有吸煙。
南開中學時期的張伯苓喜歡清晨去學生的洗臉室,教農村來的學生使用牙刷和牙粉。他還常請學生到家里吃飯,周恩來回憶道:“我小時候,到張校長家總是給我貼餅子,熬魚吃!敝茉谀祥_求學時家境不富裕,常在校外小攤吃一碗白水煮豆腐充饑。張伯苓得知后,免除了他的學費。后來周恩來領導五四運動被捕,出獄后張伯苓用“范孫獎學金”資助其赴歐留學。
張伯苓的性教育也勝過今天很多中學。他在修身班講手淫的壞處,查禁黃色小說,嚴禁學生進妓院,還在妓館多的街道派人巡查。無故夜宿校外,須詳報行跡,甚至要到校醫室驗證。于是很多人放心把子弟送到南開中學——梁啟超、馮玉祥、段祺瑞、袁世凱、黃興、胡適、葉圣陶、張自忠、鄒韜奮、陶行知……連東南亞的華僑也慕名而來。
張伯苓把他的南開系列開到大學那一年,正值五四運動,胡適和魯迅同心協力打倒孔家店。南開大學的教育方針也一面倒。南開大學初期,張伯苓堅持全西式的辦學方針。教師都是在美國留學的青年學者,“課程、教科書、實驗、實驗儀器,包括實驗用的蚯蚓,都來自美國”。
模仿美國并沒有讓南開大學得到社會認可,被南開大學開除學籍的周恩來就向張伯苓提出過批評:只有國文一個先生講的是中國話。這個矛盾終于在1924年爆發。商科學生寧恩承在學生會主辦的《南大周刊》發文提出“輪回教育”,稱南開的教育就是兩個回路:從南開中學考到南開大學,大學畢業了回去教中學,或者到美國混幾年回國教大學,教育嚴重脫離實際。梁吉生說:“有人冷眼相觀:張伯苓辦中學還可以,辦大學行嗎?”
文章一出,學生們都很贊成,留美教師們不高興了,指責文章污辱師長。教員們召開臨時會議,以辭職威脅!半p方各走極端,學生們仍按時上課,秩序井然。惟無教員到班教授。于各種罷課中,此類罷課辦法,尚屬創聞!彪p方矛盾激化,張伯苓只好避到北京去。事后他說:“兩個小孩打架,摔倒了,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各自回家吃飯!
這個事件讓張伯苓重新思考中國教育之方法,并發展出南開大學賴以成名的實業興學路線。梁吉生認為張伯苓用其一生回答了中國教育面臨的時代課題:“如何回應西方教育的挑戰,如何擺脫傳統教育因襲,自覺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币簿褪侨绾挝鳛橹杏,用西式教育辦中國事。
耶魯博士、經濟學系主任何廉強調統計的重要性,張伯苓問他:“你用這些數字干什么?”何廉說:“我的統計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用科學方法復興中國!睆埐哒f:“你的方法常使像我這樣的人用顯微鏡找大象!1927年,何廉創辦南開經濟研究所,開始對華北地區的經濟活動進行統計。發布“南開指數”,包括“華北批發物價指數”、“天津工人生活費指數”、“天津對外匯率指數”,享譽海內外。梁吉生說:“舊中國沒有統計局,經濟信息來源在哪?就是南開的物價指數。外國人研究中國近代的經濟,都要從南開拿資料!
與國立大學不一樣,私立大學必須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點,才能招來學生。1928年,張伯苓提出《南開大學發展方案》,提出“土貨化”方針,力圖使大學從象牙塔走出來。當時開設了不少實用課程:講演術、辦公室管理、售貨學及廣告學等。南開大學與當時的實業結合緊密。梁吉生說:“化工是當時天津重要的工業支柱,30年代初南開大學就成立了應用化學系,研究成果無償地提供給這些廠家。遠到云南的廠家都來南開求助。張伯苓是最早探索大學教育本土化的人!
甚至,一些與服務社會無關之學科也離開了南開大學。有一次,人類學家李濟想在全國做頭部測量,張伯苓問:“人類學的好處是什么?”李濟冷冷地回答:“人類學什么好處都沒有!”第二年,李濟離開了南開。
給工商業培養人才的實業興學可能是一所私立大學能走的最實際的路線。但這“唯利是從”讓張伯苓的“實業興學”受到非議,何廉在回憶錄中寫道:“他不欣賞自由教育,事實上在南開大學的課程表中看不出自由教育來,他的定向是鼓勵職業的、實際的和技術性的學習!
憑借這種實業興學的路線,20年代后期,南開大學聲名鵲起。梁吉生說:“抗戰前,南開以管理嚴格和有出路著稱,舊中國大學畢業就是失業,雖然那時大學生很少,但需求量也很少,南開從來沒有失業一說,有些學生沒有畢業就被人訂貨了!庇腥さ氖,今天的南開大學卻給人“不問窗外事,只讀學院書”的書呆子氣氛。
張伯苓一生中被叫得最多的稱謂是“張校長”,他是五所南開學校的校長——從小學到大學,現代稱之為連鎖教育集團。
張伯苓一生中被叫得最多的稱謂是“張校長”,他是五所南開學校的校長——從小學到大學,現代稱為連鎖教育集團。剛開始當教師的張伯苓沒有得到耶魯大學甚至西太平洋大學的博士,也不是前清進士、舉人乃至秀才。張父以教私塾為生,無錢供其攻讀科舉,他只好報考不用繳納學費的北洋水師學堂,就像今天的窮孩子讀師范大學一樣。
畢業以后,張伯苓成為大清國北洋海軍的一名見習軍官。但年輕的張伯苓有官不當,決定轉業當教師。即使百年后的今天,家人也不會同意辭去軍職搞培訓,但張妻很識大體,“只要你喜歡干教育工作,再窮我也不怕”。
有一首“天津小調”這樣奚落老夫子們:“最可悲是教書匠……不夠吃飯只可吃糠,半饑半飽度時光。家有半斗糧,不做孩子王!睆埐哒f:“教書不能發財,辦教育也就不能發財!边@樣的話換新東方集團的俞敏洪大概不會同意,但當時的確如此。張伯苓為了維持南開學校,成為當時有名的“化緣和尚”;墝ο笾饕钱敃r的軍政要員。有學生說:“我們不要官僚軍閥、土豪劣紳的臭錢!”張伯苓對:“美麗的鮮花不妨是由糞水澆出來的!”
早期南開大學私立,資金來自校董事會及學費。梁吉生說20年代的南開大學的學費非常高:“一學年90塊大洋,連其他費用一年下來要120塊大洋,相當于中等收入家庭四五年的收入,一般人上不起。北京大學一年也就30多塊大洋!
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貴,百年來倒是沒有太大變化。但堅持招生的獨立性,這點沒有傳承下來。有一次甘肅禁煙總局王某人的兒子要入讀南開,以貂皮、鹿角作為見面禮物。張伯苓只讓他參加考試,并退回禮物:“既承厚意,理應敬謹拜受。不過收受后再將令郎考取,雖無清弊,在他學生聞知,恐即不免猜疑,實屬多有不便!庇行o法拒絕的人情,張伯苓就順水推舟,以雙倍學費收為“試讀生”,試讀一學期或一學年,不及格就得走人。
如果張伯苓以賣文憑來賺錢,那幾年后的西南聯大可能只有兩家,而天津也只會多了一所野雞大學。1934年,張伯苓致南京政府教育部《天津私立南開大學申請補助書》中說:“高等教育,重質不重量。屬校創立之始,即限定學生人數,15年來,無論經費困難若何,亦不肯以多招學生、多設大班為解決困難之方法!蹦祥_雖為私立學校,但賬目完全公開,放在圖書館里任人查看。張伯苓曾說,誰要是查當月賬目,他可以五分鐘之內告之。
張伯苓的人生有如周星馳的勵志電影,講述一個窮孩子不畏艱辛而后成為老板,最終官至一品的故事。張伯苓成名以后,在《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中講述自己在通濟輪親歷威海衛被英人強租之事,他當時“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念國家積弱至此,茍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將終身從事教育之救國志愿,即肇始于此時”。
作為學校,南開二字延續到今天,但作為張伯苓的學校,一所私立學校,南開毀于日本。坊間流傳,日軍摧毀南開,因為“南開”二字暗喻“面南而開”,是為帝王之業。正確答案是南邊那片開洼之地。1937年,日軍把南開大學夷為平地之前還開了記者招待會。那時張伯苓應邀出席蔣介石在廬山召開的“國是談話會”。時值暑假,負責留守學校的教務長拿著所有房間的鑰匙,南下找到張伯苓說:所有的鑰匙都在這,但是我們的學校沒了。
這一炸,南開的校舍連同多年的教育精神毀于一旦?箲饎倮,張伯苓再也無法籌款重建南開大學。1946年,南開大學被教育部收歸國有,南開大學慢慢失去了生命力。1948年夏,張伯苓出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有人評價他“官極一品卻毫無宦場官氣”,其實張伯苓之前就拒絕過兩個一品官: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長和張學良的天津市長。后來,張伯苓還拒絕了跟蔣介石到臺灣。
1949年以后,私立南開系列學校也都收歸國有。張伯苓直到1950年9月才回津,第二天就去了南開中學。沒有受到歡迎。教務處職員帶他到會客室待了一會,“就來一個人員說要開會,把他轟了出去。他到南開女中去,沒幾分鐘學生就起哄‘張伯苓!張伯苓!’”半個世紀后,研究張伯苓數十年的梁吉生在南開大學的教師公寓里講述這段歷史,情緒激動:“張伯苓說:‘我是被新中國拋棄的’。南開是他建的,幾乎是他的私人產業。你可知道,1947年,他從國外回到天津時,整個城市夾道歡迎呀。幾千人到了天津東站,基督青年會幾乎決定整個城市的鐘都要鳴響!
1950年10月17日,南開校慶。張伯苓早早起來準備前去南開中學。兒子說:外面正下著雨,路不好走,您別去中學了。張伯苓一愣,兒子只好直說:學校來人了,不歡迎你去。張伯苓頓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頹然坐在椅子上。四個月后,張伯苓與世長辭。家人從他衣兜里發現7元多錢和兩張舊戲票。張伯苓遺愿埋葬在南開大學校園內,但有人以南大是人民的不是張伯苓的加以拒絕。梁吉生嘆息道:周總理要多說一句話也不至于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