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

    將校訓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2014年08月13日07:5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將校訓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

      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自儒家經典《中庸》。

      1924年2月4日,孫中山以“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名義下令將國立高等師范、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并,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同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成立。當時因為馮玉祥于10月發動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權,邀請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忙于準備北上事宜無法親臨成立典禮,乃摘錄《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手書國立廣東大學成立訓詞。

      中山大學歷來重視校訓教育,并將校訓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大的校訓在全國大學中是比較獨特的,九十年來從未變過,它表達了追求真理的大學精神。雖然這十字校訓出自《中庸》,但它超越了傳統文化,被賦予了現實意義,這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倡導的“自由、平等”一脈相承。孫中山創辦的中山大學在九十年歷史里大師輩出,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是關于學者的傳奇。1927年,魯迅成為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深入闡釋了孫中山“革命不忘讀書,讀書不忘革命”的宣言。這句話后來成為中大學子光榮的革命傳統。史學大師陳寅恪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追求真理的校訓精神。他曾說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20世紀五十年代初,雙眼已經完全失明的陳寅恪先生,仍然堅持為中山大學歷史系開課。無法自己書寫,便用口述的方式,逐字逐句請助手記錄,歷經十余年,最終在75歲的高齡完成了《柳如是別傳》。以如此堅韌的毅力、篤行學術理想的諸多學人,正是中山大學的風骨和靈魂。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山大學始終把校訓精神貫穿于大學教育與管理的全過程,把學習宣傳校訓,融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上來。具體做法主要包括:從新生入學教育抓起,進行校史和校訓文化教育,由學校領導、著名教授等以不同方式向新生講述中大傳統和中大文化,宣揚學校形成的革命性、科學性、開放性的優良辦學傳統。組織社會公益實踐項目,如“研究生支教團”、暑期“三下鄉”、“健康直通車”、義務維修家用電器、關愛留守兒童等公益實踐。讓師生在知行統一、學以致用中篤行校訓,傳播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文明進步的校園文化。(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 李 萍)

    (責編:賀迎春、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