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港校在內地為何逐漸降溫

    周云

    2014年08月06日15:18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港校在內地為何逐漸降溫

      據媒體報道,香港的大學在內地的招生,目前有降溫的趨勢。從總人數來看仍然在增加,十年來香港對內地招生高校從8所增至17所,招生人數從250人增至1588人。但香港的大學對內地考生的吸引力在下降,也是事實,據統計,今年香港浸會大學的申請人數下降了約1000人,而香港理工大學、嶺南大學的申請人數也分別減少12.5%和5%。香港中文大學招錄的省市三甲人數比去年少25人,比前年少32人。香港大學狀元人數也在減少。某些港校,二本的分數也可以申請到。

      這與當年港校備受追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其中原因很多。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地考生對香港的大學了解逐漸增多,從而選擇更加理性所致。

      事實上,當年內地考生對港校的追捧,多少有些非理性、盲目的成分。多數考生對港校并不是十分地了解,只是看了看宣傳手冊和大學排行榜,就做出了決定。但入學以后,發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首先要遇到的就是語言關,在課堂上是英語,在生活中是粵語,這令很多學生極不適應。

      我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當時來港的學生都是各地的佼佼者,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本不意味著上課就能聽懂,這其中還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問題。從教學內容來看,一些專業尤其是人文學科相關專業與內地高中課程幾無銜接,比如說大一就講分析哲學,對于在這方面毫無基礎的內地生而言,無疑是在聽天書,就是用中文講,也聽不懂。其他專業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問題。另外從教學模式來看,香港當地學生從中小學開始,就是在課堂不斷發言,課后不斷地撰寫Paper的訓練中成長起來的。而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嚴重不足,進入港校后一時難以適應。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問題,比如說管理方面,港校以自我管理為主,沒有班集體等“組織”,這讓習慣集體生活的內地生無所適從。比如說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問題,北方學生到南方也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還有教育之外的社會政治的問題,近年來,少數港人對于內地的排斥,也施加到了內地生身上。所有這一切,都給內地生不小的壓力,有的人咬牙挺過來了,完成了學業。有的人沒有挺過來,退學回家,甚至出現了極個別因壓力過大輕生的現象。

      隨著內地學生在香港的增加,這些信息逐漸為后來的考生所知曉。因此,關于港校的信息,較之數年前,完整清晰了許多。盲目往往源于信息的缺乏,而理性則因為信息的完整。當人們對于香港的大學了解逐漸清晰之后,會采取理性的態度,認真分析各種因素,進而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不是一件壞事,任何在信息對稱條件下,所做的自由選擇,都值得鼓勵。

      就我個人的態度來說,我認為港校在辦學、科研等方面的水平都沒有問題,且穩中有升。如果對在香港上學的各種困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仍然是值得就讀的。尤其是對廣東考生來說,語言、氣候、飲食、文化等方面都不存在障礙,港校更是值得關注。

     。ㄗ髡呤侨A南理工大學教授)

    (責編:歐興榮、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