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留學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最權威的留學信息>>獨家報道>>留學生雜志

    只背單詞語法不讀書,簡單語句也犯傻

    2014年07月08日11:03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不能讀書的英語

    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習慣于讀英文媒體,就自然學會了取證,學會了基本的社科或科學思維。更不用說會接觸許多上了大學馬上要學的學科詞匯?上,許多中國學生不讀書,把大好青春用于背單詞、摳語法,每天都在喪失這樣大量的學習機會。

    中國學生經年累月為英語奮斗,背了海量詞匯,滿腦子裝著連美國人自己也不懂的復雜語法概念。但是,有時不要說讀書,就是連個簡單的句子都讀不懂。下面這個例子,就是我在教學中碰到的經典:

    On average, a college degree still pays for itself.

    這個句子里沒有一個哪怕是中等難度的詞匯,大概所有字都是一個“小升初”前的孩子認識的。也沒有復雜的語法,就是個簡單句,是學英語第一年就會碰到的主語+謂語結構。結果,一位某大城市頂尖高中國際班的學生,正處于突破SAT2000分大關的臨戰階段,居然把這個句子翻譯得不著邊。后來我把句子放在自己的微博上,很多年輕的網友承認:學了這么多年英文,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Pays for itself是個很常見的用法。大概意思是能自負盈虧,即日后的回報足以支付成本。直譯大概是大學學位本身還是劃得來的。具體地說,如果你為了拿個大學文憑投入了20萬美元,那么你從大學畢業到退休,一生的總收入比不上大學而提前四年開始工作所獲得的一生總收入至少要高出20萬美元+利息。

    為什么這么淺顯的英文會讀不懂?道理很簡單:讀得太少。大家把該讀書的時間都用于背單詞、學語法去了,喪失了必要的實踐機會。

    如果你養成英語閱讀習慣,沒事看看報刊雜志,那么Pays for itself這種句子就不知道會碰到多少次,在不同的語境中接觸多了,慢慢就懂了。當然,要去美國讀大學,不可能總面對這么淺顯的英語。我給學生看一篇講美國式拼爹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話:

    Whether because of blatant nepotism,or a privileged head start in life that nurtures talent and ambition,opportunities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top 1 percent are not the same as they are for the 99 percent.

    這句直譯出來就是:不管是因為赤裸裸的裙帶關系,還是因為滋養著才能和野心的優越生活所帶來的先人一步的起跑,最頂尖1% 家庭的孩子和下面99%家庭的孩子所享有的機會是不一樣的。

    這里出現了“裙帶關系”這種難了許多的詞匯。但是,這還屬于很簡單的大白話,沒有復雜的語法現象?上,大部分學生查了字典還是無法理解。這句講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赤裸裸的裙帶關系,屬于“我爸是李剛”之類,很容易理解。但另一個就比較復雜,講的其實就是起跑線。最頂尖1%的階層,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先人一步地起跑(head start)。這特別體現在早教上。有意思的是,美國扶助弱勢階層孩子的早教計劃的名字也叫head start,其實就是不讓這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以上這些難不難?當然不難。只要你習慣于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來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那么相關的知識就越來越多,理解這些問題也越來越到家。但是,現在的中國學生,學英語就為了考試、拿分,哪里是什么吸收外來文化和知識。他們讀到上面的段落,如同霧里看花,但大概意思也能猜到一些,對付傳統的SAT考試,靠著數年磨練的應試技巧,大致能夠勾對選項。但SAT改革后就大不一樣了。人家要讓你從文本中找出支持你這個選項的理由。比如“先人一步地起跑”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和“赤裸裸的裙帶關系”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SAT之所以要讓考生為自己的選項找出文本中的具體證據,一是考察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一是考察社科思維能力。其實,這方面的訓練,英文媒體中提供了浩如煙海的材料。比起中文媒體來,英文媒體特別喜歡報道社科或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寫得既概括又深入,還有許多背景性分析,比如這個成果比起以前的研究在結論上有什么突破、為過去的研究提供了什么新證據或者反證等等。習慣于讀這些文章,就自然學會了取證,學會了基本的社科或科學思維。更不用說會接觸許多上了大學馬上要學的學科詞匯?上,許多中國學生不讀書,把大好青春用于背單詞、摳語法,每天都在喪失這樣大量的學習機會。(薛涌  波士頓薩?舜髮W歷史系副教授)

    來源:留學生雜志

    (責編:唐超男(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