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高考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別讓加分成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2014年05月30日10:36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別讓加分成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又一年高考臨近,而“品德加分”一事又加劇了話題升溫。據報道,與體育、奧賽等加分項目紛紛縮水相反,有十余個省份新增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加分,其中部分地方最高可加至20分。

    品德加分并非新政。早在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中,就提出對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的應屆畢業考生可降低分數優先錄取。這幾年社會對此關注度逐年上升,反映出人們對高考公平性的日漸敏感,也折射出國人心底的道德焦慮。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黑心食品為何大行其道?以游戲幣、冥幣等各種“奇葩幣”乘公交的現象為何屢禁不止?這些問題其實都反證著加強道德建設的必要性迫切性。但于高考中設置品德加分,能不能、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道德水平?社會爭議很多。有人疑惑品德加分怎么認定、怎么執行,有人擔心會催生自導自演的見義勇為真人秀,還有人直言這會助長權力尋租,重演“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歷史怪象。

    有才無德要不得,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強化,但是否需要進行高考加分,值得商榷。即便拋開操作層面的種種現實困難和可能遭遇的問題不談,高考的目的畢竟在于通過對綜合學習能力的檢驗,來考察德智體美勞中的“智”。強調道德建設,就進行品德加分的直線思維,直接放大了高考這一評判標準的適用范圍,硬以“智”的評判標準去容納“德”,既可能不適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對單一標準的信奉。更進一步說,社會缺啥高考錄取補啥,摻入太多復雜的東西,反而會削弱高考的效率和公平性,最終恐怕會壓垮高考。

    這些年,種種加分漸成高考不能承受之重,破除亂加分、給加分項目做減法已是大勢所趨,廢除一切加分的呼聲也在高漲。高考主要的功能還是學業考試,附加太多反受其亂。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乃至整個社會的評價機制應該多元化,沒必要非倚賴高考來承載一切、決定一切。品德高的孩子,難道就沒有別的社會認可方式嗎?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