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洋學歷”頻遭質疑 高校甄別還需“防微杜漸”

    2014年04月08日08:41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洋學歷”頻遭質疑 高校甄別還需“防微杜漸”

      新華網杭州4月8日電(記者余靖靜、朱涵)浙江大學副校長吳平的“洋博士”學位近日遭到質疑,校方在核查后,表示其履職申報不存在造假。不過,相關高校教師官網簡歷措辭不規范、不嚴謹的“瑕疵”,再次令社會關注,在“洋學歷”屢遭“打假”的今天,高校在核查、甄別時是否更該“如履薄冰”,以維護“象牙塔”的清譽。

      遭遇此次風波的浙大副校長吳平,其官網簡歷的博士學位獲得地為“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賓)”。3月底,有浙大教授網絡實名質疑“國際水稻研究所并無學位授予權”,引發社會關注。浙江大學4日公布核查結果為,吳平屬國際水稻研究所與菲律賓大學聯合培養,其博士學位證書由菲律賓大學頒發,但其履職申報不存在造假。

      對這一核查結果后,社會人士持不同觀點。有人認為,這并非典型的“學術造假”,質疑者是“雞蛋里挑骨頭”;也有觀點認為,在學術界屢被曝光“洋學歷”造假的今天,無論是學者本人,還是學校的核查工作人員更需要防微杜漸,“勿以事小而略之”。

      根據學校公布的核查情況,吳平在填寫“高等學校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表”時,對于學歷的表述為“1993年畢業于菲大/國際水稻所土壤微生物專業獲博士學位”。然而在官網簡歷上,表述就變成了“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賓)博士”。

      “這種模糊的表述,很難評價當事人究竟是有意還是無心,但從結果看,至少也是不規范、不嚴謹的!痹诓稍L中,多位高校教師或科研人員對記者說,如果學校在制作網頁時,認真核查教授自己撰寫的簡介,而非“照搬”,這次的風波完全可以避免。

      相形之下,2012年被曝出的原廈門大學教授傅瑾偽造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一事,屬“無中生有”的主觀造假,無論對本人,還是對學校,影響都要惡劣得多。究其過程,學校在審核中過于“信任”傅瑾本人,沒有認真核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據廈門大學反思,傅瑾在此前應聘學校講座教授時,即提供了假的博士文憑。而且按照教育部規定,海外應聘者的文憑都必須經過中國駐外使領館的公證。但是,廈大當時認為,這只是每年一個月的講座教授,并不是全職教授,因此沒有嚴格按照規定程序來審核。此后,當傅瑾應聘廈大全職教授,因其已經和廈大合作了四年,是廈大的講座教授,學校沒有對她提供的證書等再做進一步的嚴格審核。

      如今信息公開,高校核對路徑多元,肯動手、肯動腦,調查“洋博士”的學歷、學位的真偽并非難事!皢栴}可能出在相關工作人執行規定和程序上不夠嚴格,審核形同虛設!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宣傳本校的師資隊伍構成時,也總會列舉出海歸數據、教師中“洋博士”比例等數據。在一些學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績。

      熊丙奇認為,高校在招聘、引進人才時過于看重人才的身份、頭銜,有時容易引發人才履歷和文憑造假。他建議,除了切實轉變管理人才的傳統做法,在對人才的評價中引入社會評價和專業評價。對參與審查的機構和專家,也應有監督和追究機制。

    (來源:新華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