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0日電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杜柯偉今日介紹,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隨遷子女一共是1277萬人,占到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9.3%。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發布會,介紹農民工工作有關情況。
杜柯偉指出,教育問題是農民工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保障隨遷子女在父母的工作地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這是一個問題。
杜柯偉表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隨遷子女一共是1277萬人,占到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9.3%。解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采取的是“兩為主”的政策,就是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
杜柯偉介紹,在公辦學校就學的比例,2013年達到了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除了在公辦學校就讀以外,上海、浙江一些地方還采取由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額的方式,這兩個地方有39萬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是享受了政府的購買學額的服務的。如果把這個比例算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隨遷子女就學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3.5%。應該說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隨遷子女就學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杜柯偉進一步介紹,2013年,國家層面主要在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規劃上,落實《國務院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指導各地逐步將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督促各地政府履行職責,創造條件使所有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條件的隨遷子女順利入學,并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去年各地完成了適應城鎮化發展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既考慮隨遷子女的問題,也方便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是一個問題的兩面。
二、在經費上協調中央財政加大對各地的專項獎勵力度,指導各地把專項獎勵資金重點用于以接收隨遷子女為主的公辦學校和合格的民辦學校,擴大公辦學校的容量,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購買民辦學校的服務。
三、管理上,加強手段創新。2013年基本建成了全國聯網的中小學生學習信息管理系統。動態跟蹤學生的流動,全面及時掌握中小學生的準確情況,為確保隨遷子女入學,加強教育經費監管,開展學生資助提供支撐。各地也是按照中央的部署,繼續深化“兩為主”的政策,做好教育發展規劃,按照人數撥付教育經費,擴大公辦學校的資源,盡力滿足隨遷子女的就學需求。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