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語文邊緣化引熱議 大學語文怎么“修”

    2013年11月15日08:57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語文邊緣化引熱議 大學語文怎么“修”

      昨日網上兩條新聞對照閱讀起來頗有意思。其一,近期將大學漢語從必修改為選修的人民大學回應 “改革目的是尊重個體”,只因學生對該門課的熱情一直不高,多次課程測評排名都在倒數第二位,無關“國際化”。其二是川師大一名對外漢語專業的泰國碩士研究生,用民謠曲風為《道德經》譜曲受到同學歡迎,并準備以此作為畢業論文。

      因人大一名研究生發表文章《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大學漢語從必修淪為選修”迅速成為熱議話題。其實,“大學漢語非必修”并非新鮮事。根據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在今年初公布的一份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顯示,91所高校中,只有不到40%的高校將大學漢語列為必修課,課時也在逐漸減少。

      有人說,語文之所以被邊緣化,乃是功利化、實用論至上的結果。同是“語文”,比起開口即是的母語,學好英語更有用。是學校不重視母語教學還是學生不重視母語學習?在“語文邊緣化”的憂慮之前,還有一個問題——修好“大學漢語”是否就等于學好語文?

      比起必修還是選修,說到底,更重要的還是到底怎么修。學校采取類似“末位淘汰制”調整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倒顯示出幾分改革的人性化。與其留在課表成為令人生厭的“必修”,不如思考如何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找到學生“熱情不高”的原因。從這一點上來說,用吉他為《道德經》譜曲的外國留學生能給人一點啟示。(采芑)

    (來源:解放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