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學給百億項目讓路,折射出的,還是當地政府缺乏協調發展的統籌智慧。
在湖南炎陵縣大院農場,幾代人盼了近20年后,終于建起希望小學?赏耆⒐H1年,它就遭強拆,孩子們被遷入過渡性“板房校舍”,只為給上百億項目騰地。副縣長稱“大項目引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比一個教學點的作用大得多”。
“年僅1歲”的希望小學被迫給項目讓路,且不談這是否是教育資源浪費,是否和捐助者進行協商。它至少折射出了,當地政府缺乏“以民為本”的人文關懷和協調發展的統籌智慧。
學校建成僅滿一年,動輒百億的旅游項目若是早有規劃,為何不在建校之初就予以協商,另辟新址?若是在學校建成后的安排,則更顯示該地區相關部門“拍腦袋”做決定,不考慮周邊環境因素,更不顧及學生們的安全。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一個尚需愛心人士捐建學校的地區,為何不將百億的招商引資也分流些來解決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
其實,教育和經濟發展本無孰輕孰重之分,希望小學和旅游項目也不該有“誰是誰的絆腳石”之辯。如果在規劃項目出臺后,立即幫助學校建設新校址,妥善處理好各方的利益關系,想必家長們也不會對謀發展的項目有所怨言。而要是能在平日,就發展教育,加強辦學,教育和經濟的“土地之爭”也根本不會發生。
眼下,當務之急還是盡快為孩子們建設安全、完備的新校區,讓他們早日走進教室上課學習。往遠處看,當地政府則還需要把自己的服務意識做一次正本清源。畢竟,慣于單腳跳的政府,既無法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理解,更無法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