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畢業兩個月換4個單位 男子患上“彼得·潘綜合征”【2】

    2013年08月28日08:04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學畢業兩個月換4個單位 男子患上“彼得·潘綜合征”

      還有個時髦點的詞,專門描述這類人,叫“彼得·潘綜合征”,說的就是那些從二十好幾到四十掛零的人,喜歡裝嫩,拒絕長大,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話人物,在西方家喻戶曉。他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一個多世紀以來,彼得·潘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銀幕。

      在醫生看來,小楊是“現實版的彼得·潘!

      美國精神病學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難群體”的概念。后來,美國心理學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這一群體:“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為父母!边@些彼得·潘們很愛玩,很好相處,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點,如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因此他們的行為與年齡很不相稱。

      “彼得·潘”的根源

      社會壓力太大

      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許毅,向我們解釋了“彼得·潘綜合征“的根源。

      當下的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不少成年人也會不自覺地采取逃避現實的態度,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世界。但如果任由這種心態發展,人會沉溺于自己的幻想而無法自拔。

      許毅曾碰到過這樣的例子,35歲的男人,工作之外的時間全部用來旅游和運動,不找女朋友,甚至也沒有成家的念頭,只想好好玩。

      朱長江說,大部分現實中的“彼得·潘”都有個性基礎:性格比較柔弱,當現實中出現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如何回避,不理“困難”。

      “社會壓力大,很多人潛意識里都想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這些幼稚的想法和表現,可以說是象征性地表示了一種壓力緩解!敝扉L江說。

      但是,這種心態如果加劇或極端化,將會成為病態。

      對現實的逃避如果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那么就是病態了。碰到這樣的事,家人要鼓勵“彼得·潘”,勇敢直面現實,在必要時求助心理咨詢以及醫生的幫助。

    (來源:錢江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