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國子監琉璃牌樓。 攝影/凌玲
全國有912萬考生參加的2013年度高考,昨天落下帷幕。很多人將如今的高考比喻為古代的科舉考試,其實,“高考”和“科考”可謂“差之一字,謬以千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的高考,無非是考進“高等學府”繼續深造,古代學子熱衷于科舉考試,盡管不乏胸懷大志之人,但也有不少人是緣于“‘考’而優則仕”的巨大誘惑。北宋皇帝趙恒在其《勵學篇》中曾直言不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代年齡最大的“考生”是多少歲?
廣東老秀才黃章102歲參加康熙三十八年鄉試
在中國古代,參加科舉考試往往被認為是進入仕途的惟一出路,古代學子寒窗苦讀,目的大多是“奮志科名”,因而 “科考”的考場上有很多“屢不中屢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吳敬梓筆下的范進!胺哆M中舉”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進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歲時才考中舉人,所以得知喜訊后高興得瘋了。
雖然范進中舉的故事是小說,但所反映的情況并非虛構。在科舉史上,像范進這樣54歲還參加考試的并不稀奇。
明末人談遷在《棗林雜俎·圣集·科牘》中,記述了不少明朝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劉珠、董又莘兩位進士,均為高齡考生。劉珠是荊州公安縣人,與內閣首輔張居正是“湖北老鄉”,關系很好。但劉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歲時才在張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進士。
與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劉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到70歲“古稀之年”才考中進士,成為當時明朝官場的一個趣談。好在董又莘長壽,一直活到90歲才去世,否則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對考生年齡并無限制,所以“父子同場”的現象很常見。清代史學家王西莊(王鳴盛)當年就曾與秀才老爸一起趕考。但王西莊32歲時,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進士,做了大官。而王西莊的父親還是沒能通過鄉試,后來到拄拐棍時仍參加考試。據《清稗類鈔·考試類》“王西莊隨父應歲科考”條所述,當時有一與王西莊同年入仕的督學官員勸王父,這么大年紀了何苦再參加考試?老秀才嚴肅地說:“大丈夫奮志科名!
創下中國古今考試史上“考生”年齡最高紀錄的,是清代年過百歲的廣東順德老秀才黃章。據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黃章參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鄉試時已102歲,已有重孫子了。黃章在提入考場的燈籠上寫了“百歲觀場”四個大字,由曾孫為之引導入場,并放言如果這次考不中,105歲時也考不中,到108歲時才有好運。
令人感慨的是,像黃章這樣的超高齡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見。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會試中,地方各省上報70歲以上參加會試的考生多達122人,其中80歲、90歲以上,并考完了三場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為這些老年考生而感動,“俱加賞賜”。在乾隆當皇帝期間,曾多次賜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鄉試中,興安縣99歲考生李煒,三場堅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聽說后特“賞給舉人”。
![]() |
![]() |
||
![]() |
![]() ![]() ![]() ![]() ![]() |
![]()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1北大賣豬肉校友談高考:我那時裸考 現在拼爹 2江蘇高考作文作者不確定看到的是蝴蝶(圖) 32013年高考江蘇作文題 42013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安徽卷)清晰版 52013年高考數學試題及參考答案(山東理科… 62013年高考安徽作文題 72013年高考江蘇卷作文題點評 82013年高考數學試題(新課標Ⅰ理科卷) 92013年高考湖北作文題 102013年高考浙江作文題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重點推薦 |
![]()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愿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愿送祝福 |
![]()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于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證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