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平民學校稱謂的啟示--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北京五中平民學校稱謂的啟示

    2013年06月07日07: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今年,北京五中迎來了她的85周年校慶。

      1928年5月,北京五中初創時的校名是北京平民學校。但這個校名僅存在了幾個月,就更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五中學。校名改了,但五中創始人,第一任校長——致力于“教育救國”的蔡以觀先生倡導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五中扎了根。85年時間,風云變幻,五中始終堅持和表現著這種獨立的個性。這才是京城百姓一直稱五中是平民學校的根本原因。

      五中的平民校風具體表現是,不注重學生的出身,不以權貴為炫耀,不以財富為標榜。家庭富貴不引為自豪,家庭貧窮、社會地位低下亦不視為恥辱,而是以無知為恥,以無德為羞,崇尚修養,崇尚才學。唯學問、唯才藝、唯品德,以此為榮,以此為耀。

      北京五中至今保留著平民化傳統,要求學生到學校一律穿校服,甚至連發式都有統一要求,就是不希望學生攀比衣著服飾,讓學生在校園里體會平等,把注意力集中在“德才兼備”上。學校不僅對學生嚴格要求,就是對教師的要求也一絲不茍。曾有一位實習教師僅僅因為著裝不符合學校要求,竟被學校退回。

      我是五中學生,對五中心存感激。我在五中上學的日子,正是家庭最貧苦、社會地位最低下之時,但在學校沒有感受到任何壓力與歧視。當時,學校為了關懷貧困學生,給我們少數困難同學安排了勤工儉學,晚上和假期到北新橋食品店勞動,一個晚上可以掙到三角錢貼補家用。莫小看這三角錢,對我可謂是雪中送炭!讓我感到了學校的溫暖與關懷,懂得了勞動的價值。

      在五中,同學之間很少比吃穿,很少人炫耀自己的家庭。在這樣的氛圍下,穿著帶補丁的褲子行走在校園里毫無壓力;而讀書少、見識少、知識面窄倒是會令人坐立不安!安涣w衣冠羨才華”的觀念蔚然成風。

      這種非物質的、無形的東西,勝過千百條清規戒律。平民化的平等理念,使整個校園的氣氛催人奮發學習,促人自食其力,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生“身居陋室、心懷天下”的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

      我在五中就讀的那幾年,淳淳校風化解了我的自卑,排解了我的自嘆,療治了我心中的傷痕,減輕了生活的壓力,更激發了我的人生自信。

      遙想當年,北京五中依據“中學法”第一條的規定,確定對在校學生課程訓練學習的內容是:一、鍛煉強健體格;二、陶融公民道德;三、培養民族文化;四、充實生活知能;五、培養科學基礎;六、養成勞動習慣;七、啟發藝術興趣。

      這七條內容是何等之豐富與睿智呀,這不就是今天我們苦苦探索與追求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藍圖與設計嗎?

      北京五中的平民學校稱謂,還給了我們另一個啟示:舉辦公辦學校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的私立學校占多數。北平市的中學高中校、初中校、完全中學(即時稱普通中學,包括初、高中)共有84所,公辦學校只有9所。

      舉辦公辦學校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照顧到上不起私立學校的人群,使更多平民有機會接受基礎教育,簡單說,是為了追求教育公平。

      幾十年過去了,教育普及了,進行學歷教育的私立學校(現在稱為民辦學校)基本消失了?墒,我們卻似乎忘記了舉辦公辦學校的初衷。

      過去的有錢人上私立學校,公立學校面向平民,F在的有錢人以金錢開道,拉關系走后門,強力占據公辦學校中的優質資源。銀彈之下,其勢不可阻擋。而公辦學校為了彌補教育經費不足,借機收取“擇校費”。這就形成了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局面,平等教育理念一夜之間轟然塌毀,在金錢面前低下了教育的高貴頭顱。

      時風之下,初中升高中,竟然堂而皇之地收取“擇校費”,讓學生填報升學志愿時在擇校收費欄中作選擇。金錢與分數赤裸裸掛鉤的理念,被徹底灌輸給學生。

      時風之下,人們竟然以為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擇校收費理所當然。卻忘記了自己是公辦學校,忘記了這個口子一開,這個原則一確定,這個風氣一起,小學、初中的擇校也就攔不住了。

      教育平等,在金錢面前出現了嚴重的扭曲、傾斜。最后吃虧的是城市平民,受歧視的是城市農民工的打工子弟。

      有一次,我到一所城市近郊的打工子弟學校參觀。那是一所因房屋破舊而停辦的公辦學校校園,租給了打工子弟學校。校舍門窗破舊,桌椅歪斜,燈光昏暗,殘破不堪。我非常奇怪地詢問學生:“公辦學校全額免費,條件又好,你們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學習呢?難道是公辦學校不收你們嗎?”“不是的!彼麄儺惪谕暤鼗卮,“那里的老師和學生,還有他們的爸爸媽媽都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我們在這里,不受歧視,心情好!

      在這里,在這時,我才第一次領悟到蔡以觀校長的良苦用心,領悟到五中出身、曾任北京東城區教育局局長的侯守峰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教育的真諦是尊重!

      北京一所重點小學,一批學生家長闖入校長辦公室,抗議學校收了一小批打工子弟,稱:“我們的孩子怎么能和他們在一起學習?!”當得知是教委分配來的學生,這幫自命不凡的人又跑到教委去鬧。

      可嘆的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小學現在已壁壘分明,有權勢和金錢的家庭子女擠向一小批所謂的名校;擁有當地戶口的子女,聚在一批較好的學校;農民工子女大多聚在較差的學校。大規模的擇校使公辦學校分了等級。舉辦公辦學校的目的、追求教育公平的初衷、公辦學校要為廣大平民老百姓服務的目的,似乎已被遺忘。

      現在還有一些大城市的公辦高中開辟所謂“國際部”,專為計劃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設立,學習國外高中課程,進行出國前的準備,學費每年10萬元左右。

      這是為平民嗎?開設這種“國際部”與教育公平相關嗎?與廣大平民百姓相關嗎?是公辦學校該做的事嗎?

      這本應是民辦學校的事,公立高中也非要趕來湊熱鬧。美其名曰,學校要向高端國際化發展,忘記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與目的。公辦學校無論怎么追求發展也不能犧牲為平民服務的目標。

      出國留學不是廣大平民的需要,公辦學校應著力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為平民,包括城市農民工子女服務的問題,這才是本職的工作。

      政府要下決心制止亂收費,制止收取“擇校費”。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尤其要禁止公辦學校以國際化為借口,舉辦以出國留學為目標、收取高額學費的“國際部”。要扭轉公辦學校出現“貴族”、“平民”之分的趨勢,通過扶植民辦學校,讓出發展空間,將高端與特殊的教育需求引向民間。這是社會合理的要求,起碼的要求,是教育界的良心。

     。ㄗ髡呦当本┦锌沙掷m發展教育協會副會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