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京籍母子的高考掙扎:繞了半天還是只能考大!3】--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非京籍母子的高考掙扎:繞了半天還是只能考大!3】

    2013年05月24日09:54    來源:瀟湘晨報    手機看新聞

      掙扎

      “老家”,對林風而言,只是一個春節回去過的陌生地方。在四川的經歷不堪回首,母子倆猶如打了敗仗,又回了北京。然而,由于兩地教材不一樣,林風又面臨新的困難。學校的第一次小考,他考了全班倒數第一。

      無論如何,他們的新生活開始了。

      林風入讀于廣元一所普通高中,何玉蓮則在學校旁租了一個月租500元的兩居室,開始照顧兒子上學。丈夫則留在北京,用1300元左右的月薪養家。

      “異鄉”的求學路并不順利。

      開學之初是軍訓,林風聽不懂教官的四川話,教官讓他出列,他沒聽明白,旁邊的同學急出了汗,不斷用普通話翻譯,他才明白過來。

      任課老師也大部分用方言或者帶方言的普通話上課,林風經常一知半解,成績直線下降。

      更糟糕的是,由于習慣了北京的生活,林風對四川的氣候和飲食都不適應,他拉肚子,不斷生病,最嚴重的一次,發燒了一個多月。

      第二學期開學一個月,林風和母親又回到了北京。

      然而,由于兩地教材不一樣,林風又面臨新的困難。學校的第一次小考,他考了全班倒數第一。

      林風只能慢慢適應,他依然期待“事情能有轉機”。

      何玉蓮則開始了“維權之路”。

      她并不孤單,她認識了很多有同樣處境的外地家長,一起反映訴求。

      何玉蓮和丈夫幾乎一次不落地參加志愿者們的維權活動。每個周四的上午,她都早早起床,跟丈夫一起步行到車站,之后換乘4趟公交車,花將近4小時的時間,去教育部或者北京市教委門口,遞交材料,跟人理論。

      2011年1月,北京市“兩會”前,包括何玉蓮在內,30多名家長向100多名北京市人大代表寄送呼吁書及萬人簽名冊。北京“兩會”期間,13名北京市人大代表聯名遞交了關于“合理解決非北京戶籍居民的子女參加北京地區中考和高考”的提案。

      他們的行動似乎發揮了作用。隨后,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當年全國“兩會”上首次表態稱,正在調研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方案。

      同年5月21日,“關愛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學者張千帆、陳丹青等及多家媒體、家長志愿者共六十多人參會研討。

      2012年8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2012年年底前,31個省、區、市要因地制宜出臺各地隨遷子女參加升學考試的具體政策。

      林風和何玉蓮,這對為爭取異地高考折騰了數載的母子,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責編:袁勃、林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