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科教融匯、協同創新,打造首都汽車職教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25年06月12日15:35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6月1日至27日,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6月12日聚焦——北京科技職業大學。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堅持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專業設置緊密契合北京市高精尖產業體系,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和校地共生發展,構筑賦能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的“五條線”,學校被譽為“工匠搖籃”,為首都發展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樹立了服務區域經濟的職教典范。

    原標題: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②:科教融匯、協同創新,打造首都汽車職教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作為北京市人民政府舉辦的第一所市屬公辦本科層次職業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簡稱“北職大”)秉承“精融善新”的校訓,始終聚焦首都高精尖產業,圍繞前沿技術研發、學科交叉融合、產業發展需求,積極謀劃布局。

    作為北京經濟技術開區內唯一一所公辦高等院校,學校堅持立足經開區、面向北京市車路云一體化智慧交通體系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需求,聚焦交通裝備智能制造、交通規劃、智慧出行等領域,探索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思路、新做法,打造首都智慧交通高質量發展職教新引擎。

    汽車工程學院院長朱青松教授說:“我們要以教育為根基,以科技為引擎,通過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資源,讓知識傳授與技術創新在同一條賽道上并行發力,讓技術攻關的‘火花’在首都的車流中迸發,讓人才能量的‘活水’在首都的歷史長河里奔涌?!?nbsp;

    產教融合、多方共研,助力智慧交通核心技術攻關

    2021年,學校聚焦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車路云協同等前沿技術領域,成立“智慧交通科教融匯創新工作室”(簡稱“工作室”)。通過整合學校專業教師、研究機構專家、企業工程師等人才資源,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提供協同研發場地,聯合多家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為首都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產品孵化,助力城市更新、緩解城市擁堵,承擔企業委托技術服務課題45項,為企業獲取經濟效益約1.2億元。

    深夜的校園里,工作室技術團隊仍在忙碌著,對從汽車制造企業得到的實時批量在線測量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并根據企業工程師的要求,制定相應的程序算法、設計開發智能分析診斷系統,實現在線測量數據實時分析、報警預警、處理記錄、AI反饋等功能。

    這樣的場景,源自工作室與企業合作攻關的課題——車身尺寸大數據在線測量智能分析系統構建研發。該課題為解決整車制造企業車身尺寸精度在線測量控制這一痛點問題,聚焦車身尺寸在線測量數據的實時采集、智能分析、監控預警、AI反饋等功能需求,設計開發車身尺寸大數據在線測量智能分析系統,最大限度地提升車身制造尺寸精度,提高生產線的穩定性和制造質量,從而有效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校企融合、一體培養,為首都經濟發展輸送高技能人才

    走進位于亦莊校區的智慧交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仿佛置身未來智慧交通的指揮中心。LED大屏上實時跳動著經開區66平方公里路網數據,而在操作區,一位學生正戴著AR眼鏡維修V2X(即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設備?!皞鹘y汽修練的是‘肌肉記憶’,現在得懂Python和通信協議?!睂W生的手指在虛擬面板上快速滑動。

    學校立足經開區,與首都乃至全國多家頭部車企深度合作,積極探索產業學院、現代學徒中心、現場工程師學院、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建設與發展,聯合開展復合型、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創造了多個業內第一。

    企業工程師授課

    企業工程師授課

    近5年來,多家企業捐贈教學車輛、設備、教學資源等累計價值近千萬元,企業先后投入職業導師100余人,接納教師到企業實踐73人次,校企共同開發課程26門,聯合編寫教材20余部。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呂江毅說:“5年來,汽車專業群為首都高端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培養了1400余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p>

    國際融合、文化傳播,打造首都智慧交通文化品牌

    外籍學員培訓

    外籍學員培訓

    高端裝備智能制造與維護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內,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學生,正在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進行著汽車制造技術課程的實踐實訓。這是學校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招收國際化學生的積極嘗試。同時,開發中英雙語版智能交通實訓課程包,為發展中國家技術人員提供定制化培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標準被突尼斯自由大學聯盟采納并實現校際學分互認。為埃塞俄比亞開發“汽車機械技術員V級國家職業標準和教學標準”,將中國的汽車職業教育標準與技術標準推向世界,極大提升了首都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為了讓智慧交通文化浸潤市井生活,工作室進行了更“接地氣”的探索。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智慧交通沉浸式科普體驗館”里,戴著VR眼鏡的小朋友正“駕駛”新型智能網聯汽車游覽老北平城、感受京韻文化;隨孫子一起來參加中小學生職業啟蒙訓練營的王大爺在志愿者的指導下,用語音指令操作“適老化出行小程序”,看著無人駕駛汽車精準停到自己面前,王大爺感慨道:“現在的高科技真方便??!”

    “文化是技術的溫度計,合作是創新的催化劑?!逼嚬こ虒W院院長、工作室領軍人朱青松說,“我們正在做的,不僅是將中國智慧交通方案推向世界,更是用文化的力量消弭技術鴻溝。就像我們進行的中小學職業啟蒙教育、智能交通體驗項目、青年講師團進社區開展交通安全AI科普等系列活動,這種‘硬科技’與‘軟文化’的共生,才是首都智慧交通應有的品格?!?/p>

    華燈初上,工作室的智能制造看板大屏上依然閃爍著藍色流光及各項實時數據。大屏旁,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帶頭人茍維杰指著屏幕上的數據洪流說:“我們培養的不僅是會造車、會修車的學生,更是能定義未來交通規則、實現智慧交通運行的‘職教新勢力’,為國家交通強國戰略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p>

    窗外,一輛無人清掃車正沿著校道緩緩行進。車尾屏幕上閃爍著學生設計的標語——“智慧交通,職教賦能”。這行字,恰如劃過夜空的燈火,點燃了首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作者:朱青松 周琳 呂江毅 呂世霞 王學雷(北京科技職業大學)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