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學校長說”系列報道——
林萬龍:思政課與實踐行動共同發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人民網北京2月21日電 “我們一直以培養能夠為‘三農’服務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使命,同時,我校非常強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建設!比涨,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
林萬龍表示,為了更好地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中國農業大學在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上,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強化知農愛農的情懷教育、加強知農愛農的能力培養、強化學生學農為農的行動意識。
其中,加強知農愛農的能力培養主要有三大舉措:一是調整專業結構和布局,升級改造傳統的涉農專業,如開設獸醫公共衛生、生物質能源、農機智能裝備等一系列新專業,開展農學專業的三級認證和國際認證,以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二是加強課程體系建設,致力于打造“通專平衡,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使學生既具有寬闊的基礎理論知識,又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能在不同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間做到融會貫通,提升創新能力;三是大力強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設立生物育種的強基班,實行本碩博的貫通培養,同時通過人才特區來強化為農服務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中國農業大學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打造新時代“大思政”育人格局。林萬龍介紹,在思政課程方面,中國農業大學強化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設立了專門的人才引進委員會,大力實施思政課程“三三制”的改革;在課程思政方面,學校發揮思政功能的教改專項,把本科生的課程教學大綱轉變成育人大綱;提出“課程即思政”的理念,即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加強“大國三農系列”在線課程的建設,讓同學們在課程學習當中能夠厚植知農愛農的情懷。
談到高校怎樣去更好地對接服務區域發展,以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林萬龍提出了三點建議:強化高校之間的合作關系,集中力量,研究出更多具有原創性的科技成果;堅持“四個面向”,明確戰略目標,聚焦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科技型人才培養領域;加強人才的自主培養之路,化解人才緊缺對國家科技發展和人才安全可能構成的風險。(周靜圓、實習生李琨)
相關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