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鄉村教育甘肅行之四:大山深處的夫妻特崗教師

    記者 申寧 賀迎春
    2016年05月25日11:21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秉h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多項措施,扶持鄉村教育發展,找差距,補短板。不久前,人民網記者趕赴甘肅南部山區,走秦安,下禮縣,進文縣,入武都,走進十余個鄉村學校、教學點,深入座談,看典型,訪困難,找對策,了解鄉村教育發展現狀,F將采訪見聞以“鄉村教育甘肅行”系列報道形式推出。

    推薦閱讀:

    鄉村教育甘肅行之一:隴城走教,算出五本民心帳

    鄉村教育甘肅行之二:跟不上城鎮化步伐的鄉村學校

    鄉村教育甘肅行之三:鄉村教師的價值在哪里

    “五山五斷頭,十溝九不流,對面能說話,半天難碰頭”。2008年的夏天,剛剛大學畢業的包龍、孫榮霞,背著大包小裹,一起被分到位于秦巴山區深處的甘肅文縣尖山鄉任教。

    此時,他們已經是一對戀人,他們是同鄉、同學,一起考上了特崗教師,又一起被分到了尖山。8年過去,他們已經成婚,學校的兩間單身宿舍,被布置成了一個家。

    包龍說,作為在文縣已經從教八年的外地特崗教師,他們已經真正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

    特崗教師是中央實施的一項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特殊政策,實施10年來,特崗計劃共招聘50.2萬名特崗教師。孫榮霞任教的尖山小學就有8名特崗教師,約占全校教師的三分之一。而文縣所在的隴南市,2016年計劃招聘特崗教師483人。

    這些特崗教師,撐起了中西部農村教育的一片藍天。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包龍、孫榮霞們已經不能叫特崗教師了,三年服務期滿,他們就已經轉為正式教師了,但他們還是喜歡別人叫他們特崗教師,特崗,已經在他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雖然,這兩個字曾經是他們無以言表的痛。

    孫榮霞在他們的小家準備午飯,面條是他們最常吃的主食。(攝影申寧)

    當年“咬牙切齒”想考公務員一走了之

    初到尖山,對這些剛從校門里走出來的大學生來說,是一道坎兒。一覺醒來,包龍、孫榮霞推門一看,前面是山,后面是山,左面是山,右面,還是山!罢f實話,那時候真是心涼了半截!

    孫榮霞留在了鄉中心小學,而包龍,卻被分在了兩個小時路程的尚家山村小任教,沒有車,只能步行。從此,“牛郎織女”遙遙相對,只能在周末的時候見面。大多數時間是包龍從山上下來,偶爾,孫榮霞也會上山,跟著放學回家的孩子搭伴走。直到幾年前,尚家山村小因為生源減少停辦,包龍才調回尖山小學。

    山上的條件艱苦,不用說了,即使在山下的孫榮霞,同樣好不到哪去,買個菜要跑到十幾里外的鄉鎮,吃的水就是從學校前面的小河里打的,河里經常浮著垃圾,甚至有死豬從山上漂下來。每天,孫榮霞要趕早到河里打好生活用水。他們著實過了一段苦日子。

    初到尖山,最難忍受的還是孤獨。晚上,包龍躺在床上,聽著手機里放著的音樂,想起家人、女友、大學宿舍的兄弟,眼淚奪眶而出。而此時,孫榮霞與幾個同事正坐在學校前面的小河邊,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一直坐到半夜十一二點。他們常常自問,“為什么會來這里?為什么會待在這里?”

    包龍說,從繁華的城市突然來到落后的農村,山是那么高,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一切都是那么不適應,感覺生活一片灰暗,當時的想法是趕緊離開這個地方。我當時想回家參加地方考試、想當大學生士兵,想創業,“咬牙切齒想考上公務員”。

    包龍最終選擇了堅持!班l親和孩子們好不容易盼來了我這名正規教師,我不能讓他們失望!蓖瑫r,家庭條件差,好不容易供他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他覺得要掙錢養家,不能讓家人再操心;當然,最重要的是女朋友就在山下,不能丟下她獨自離開。

    特崗教師給學校帶來一股新風

    以前,由于缺少教師,學校長期開不好音樂、美術這些“副課”,“六一”兒童節都很少舉辦活動,即使有,也就是幾個學生唱著幾首走調的歌。由于缺少學生宿舍,很多孩子在學校旁邊的房子寄宿,小小年齡就得自己做飯。

    特崗教師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校長劉秉軍說,他們學歷層次比較高,去年學校搞“一師一課”,三人獲獎,都是特崗教師;課程設置上,以前校本課程不知如何搞,他們一來,就有他們一套想法。比如他們提議,一周上一節電影課,選一個好的影片,讓學生去看。又比如社團活動,孫榮霞本身不是學舞蹈的,但在她的提議下,成立了舞蹈班,建起了舞蹈教室。

    特崗教師在教學上也有一套。孫榮霞班上的李思園語文基礎差,他自己也沒有信心。孫老師就從一二年級的拼音、生字入手,鞏固基礎知識;在課堂上多提問,多鼓勵,讓他對語文產生信心。孫老師還安排他擔任了班級衛生委員,讓他有一份作為班干部的壓力,鞭策自己提高學習成績。在期末考試中,李思園的語文考了72分,讓全校老師大跌眼鏡。

    去年,包龍、孫榮霞夫妻倆還提出想承包一個班級,但遭到校長劉秉軍拒絕,劉笑道,“兩把尖刀,應該多放幾個地方”。

    文縣當地不少學生家長平時愛好打牌、打麻將,平時對孩子的學習重視不夠、關心較少,還有家長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很多。包龍和孫榮霞總是利用一切和家長聯系的機會,勸說家長少參與賭博活動,多陪陪孩子,在孩子面前樹立正面形象,重視教育讀書的意義。

    特崗教師的工作得到了家長的認可,有些家長直接從家里拿菜送給特崗教師。包龍說,“在這教書確實問心無愧,沒有誤人子弟”。

    現在尖山小學有兩百多學生,2013年被評為市級示范學校,學生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完成率100%、輟學率為零,社會及學生家長的滿意度不斷攀升。

    特崗教師需要更多的關心

    包龍和孫榮霞都是定西人,離尖山幾百公里,雖然現在工作安定了,但是他們最大的負擔是對父母的愧疚,離家太遠無法照顧。特崗教師一月工資只有兩千多,回去一次的交通費對他們來說顯得有些昂貴。孫榮霞說,有一次早上七點出發,晚上七點才到家,路費好幾百,一年回去幾次后,就沒有多少積蓄了。夫妻倆去年買了輛車,但也不敢走高速,因為高速費用太高。他們最大的希望是,政府能給特崗教師一些交通補貼。

    包龍和孫榮霞是雙雙來到尖山的,但對于其他特崗教師來說,找對象是一個大問題。在鄉村當老師,圈子很小,找到稱心如意的并不容易。和他們一起分到尖山的曹智,已經工作了8年,但直到現在才找到女朋友,而且也是剛分配的特崗教師。記者問他找對象是不是介意是同行,“不介意,但是找不到呵”,而90后的藺芳芳也開始操心起自己的終身大事了。

    劉秉軍說,政府層面,應及時調整一下特崗教師的工作環境,三年之后,如果他不愿意待在老地方,可以調動一下,到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教師流動起來,找對象可能更容易些。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坦承,特崗教師,按照文件的要求,如果低于當地教師收入的,要求地方政府應該補夠,但在有些地方執行得不好。(甘肅教育社尹曉軍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