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樣一個人口超過2000萬的特大城市能否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就在4年前,不少人對這個問題并不樂觀。改革4年后,一系列硬舉措讓全社會感受到了北京義務教育綜合深化改革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教育部門推進改革的勇氣和誠意。
一聲教育改革的“進軍號”
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義務教育名校林立,但也存在大量辦學條件、師資相對薄弱的學校。人民群眾的要求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變化,給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帶來新挑戰。
2011年3月,教育部與北京市政府簽訂了一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北京市不僅承諾到2015年明顯緩解義務教育擇,F象,而且首度將義務教育均衡指標納入到北京各區縣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旨在為推進首都義務教育均衡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也就是從那時起,北京就吹響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進軍號。
在許多人看來,北京是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重災區。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教育每年投入幾百個億,為什么不能換來令人民滿意的結果?”分管教育的市委市政府領導、兩委一室的班子成員都感到這句話的沉重。從2011年到2015年,整整4年,如何提升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和質量,如何提高基礎教育服務社會民生的能力,成為擺在首都教育改革發展面前的一大命題。
問題的價值在于激發理念,而理念的價值在于指引行動。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能僅僅是在邊邊角角進行改革,而是要觸及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至此,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理念逐漸上升為改革共識,由此產生改變現實的巨大力量。經過4年改革的激蕩,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漸漸浮出水面。
辦好每所學校,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的福祉,成為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的必然走向。
據2014年的初步統計,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是950億,其中區縣級財政經費是681億元,市級財政經費是332億。在市本級的財政支出中,拿出45%,相當于150億,主要支持區縣義務教育發展。如此將市本級與區縣級經費進行捆綁式投入的措施,在改革最初進行學校硬件建設,特別是學;A設施建設和校園環境整治等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4年,北京小學生均經費支出2萬3000元,初中生均經費支出36000元。再創歷史最高水平。如此投入,得以保證每所學校都能達到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的主要項目,使任何一名學生在任何一所學校,能夠實現辦學條件和辦學環境上的基本均衡。
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方向,不僅是一項既定不變的方針,更是一個逐步推進、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提升的過程。政府的投入保障能夠使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達標,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難、擇校熱、擇校難的問題。教育投入、教育設施、教師資源等辦學條件的改善只是“初步均衡”,實現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才是“基本均衡”!罢暳x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問題、減負問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問題。這是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感到責任重大。
2013年暑期起,北京市教委著手研究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制度的改革。2014年開始正式推進此項改革,首次正式使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記錄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并納入電子學籍管理系統,為每個學生標定屬性,每個孩子按照政策就近該去哪所學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動如何產生、從哪個環節產生,都能夠進行監控,有據可查。在嚴格落實下,2014年,北京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約為93%,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為6.3%。初中就近入學比例為76.82%,特長生入學比例為6.75%,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16.43%。2015年在延續的基礎上不斷加以完善。力爭實現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如今,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普通民眾,義務教育階段采取的改革措施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讓首都民眾看到教育的希望!白鳛檎峁┑幕竟卜⻊,義務教育最終都要歸結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北本┦薪涛魅尉聯平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這兩年,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的力度比較大,‘錢權交易’的擇,F象越來越少,這從制度層面給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一幅讓人看到希望的教育“新地圖”
解決“擇!眴栴},僅僅依靠約束校長、家長的行為,顯然是不夠現實的。要想讓群眾發自內心地擁護就近入學政策,基礎是實現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這就需要政府想辦法,做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北京市從橫、縱兩個維度,努力實現“存量盤活,增量推進”。橫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主要舉措,包括學區聯盟、大校年級組制、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制,積極擴展優質學校的服務半徑,提高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總量?v向主要是打通學段,建設一體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推進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改革!氨本┙逃碌貓D”開啟在人們面前。
在這幅“北京教育新地圖”上,不僅能夠看到學區制、集團化、薄弱校與優質校聯盟等橫向布局,而且還能看到初中校與小學九年一貫、對口直升,讓小學與中學之間的優質教育資源可以同口徑對接的舉措,在縱向上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途徑!斑@種新模式,從近期看,是為家長提供了中小學銜接的‘快車道’,從長期看,將會發揮優質高中引領作用,激活普通初中辦學的內在活力,加快普通校成長為新優質校的進程,最終讓越來越多的學生獲益!本聯平介紹。同時,從2014年起,北京市還整合高校和社會力量等優質資源參與小學體育、美育教育,大面積推進高校建設附屬中學、小學,幫助薄弱中小學形成特色,提升質量。
若干教育“高峰”最終將連成一片“高原”,從而大幅提升優質教育的覆蓋率。這張地圖履行的是“建設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門口的學!薄白尯⒆釉诩抑辽偕虾镁拍陮W”的承諾。
一套關乎均衡優質減負的“組合拳”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一度讓家長們透不過氣來。有人說,好學校、壞學校之分,永遠是就近入學的死結。對改革者而言,這個“結”躲不開、繞不過。
多年以來,北京在發展均衡教育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在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上,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可否認這些改革措施是單項的獨立的,缺乏綜合性的效果,因而在現實中區域間、校際間教育質量和升學就讀機會的均衡性上差距仍然較大,必須靠更加有力的“杠桿措施”加以撬動,才能形成更加堅實的政策導向!氨本┩七M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系列做法,就是要通過一套‘組合拳’,最終解決的就是尋常人家的孩子接受一流教育、共享優質資源的問題!本聯平主任的話擲地有聲。
北京的做法是徹底改變將中小學校分為三六九等的慣性思維,全面加強對教育資源的統籌,強力引導資源過于集中的學校扶持資源薄弱校,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構建教育新生態。與此同時,從變革考試指揮棒來破題:在對中高考進行改革的基礎上,通過配套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中小學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方法等進行變革;通過取消小學階段的統考統測、降低中考0.2難度系數題等方式,給義務教育階段減負注入實質動力。一套“組合拳”下來,曾經喧囂塵上的“掐尖”搶生源、“搶跑”搶牛校的聲勢正在不斷弱化,乃至消亡。
一條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成長“全鏈條”
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能僅僅是在小學和初中做文章,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要給出綜合治療的處方。
北京的處方是“將學生放到中心地位”,時時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有利于學生健康、快樂、有尊嚴成長的“綠色”環境。具體而言,讓孩子在學前“玩”痛快,在小學“慢”下來,在初中“寬”一些,在高中“活”一點,步入職業院!案摺鄙先,接受大學教育“新”起來。6個關鍵詞,串聯起一個孩子學習成長的關鍵期
從人的發展的縱向來看,教育綜合“全鏈條”改革就是給予學生全面發展的改革,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改革。要通過改革,使教學方式方法和考試招生評價制度適應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適應學生在志趣和能力方面的多樣性,適應不同職業傾向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要求的多樣性。超越單純的知識性評價,向綜合性素質評價方向努力,讓每位學生的個性得以尊重和發展,讓人才培養多元而非單一。
從改革本身的橫切面來看,教育綜合“全鏈條”改革,不是某一個方面單項突破,而是入學方式、學習方式、考試內容、招生制度、資源配置整體推進;不能只在某一個學段、某一個環節改革,而是要大中小幼統籌兼顧;不能期待一種改革措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保證各項措施的相互協調、相得益彰。
這樣的改革才是一個有機的鏈條,既有頂層設計又有高端培養,既有相互支持又有相互銜接。
一種共享教育改革紅利的“獲得感”
“改革的成果要讓老百姓感受得到!北本┦形N、教育工委書記茍仲文語重心長地說。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更多獲得感”的教育制度紅利最大程度地匯聚教育民生的合力。
“改革思路都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橫向是促進教育資源高效治理與應用,縱向是尊重學生成長的連貫性,修補原有培養鏈條的阻斷性!北本┦薪涛瘑T、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一位小學老師說:“致力于學生的實際獲得,從根本上實現教育均衡,一定要改變過去形成的將學校分為三六九等,分為重點學校和一般學校的現象,只有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讓所有的學校和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在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的過程中,學生的獲得感究竟是什么?是知識的傳授、信心的增強、視野的拓展、能力的增強。
今年的中招為初中畢業生搭建了多條就學成才通道,中考生的升學途徑多了,家長的選擇多了。尤其是對于遠郊區縣學生和一般學校學生重點關注,創新機制,通過名額分配、定向招生等多種方式,讓他們有更多接受優質高中階段教育的機會,體驗更多的獲得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改革的最終結果是讓老百姓受益,關注老百姓的“實際獲得”正是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本質。在實現“實際獲得”的過程中,“雙杠桿”和“雙增量”這兩個核心關鍵詞讓整個綜合改革政策的紅利更加凸顯!啊p杠桿’就是在近年來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找到兩個關鍵支點,撬動改革實現突破!北本┦形N、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茍仲文書記如是說。一是以考試招生評價制度改革為杠杠,推動素質教育和減負問題的突破;二是堅持以優質教育資源的充足和整合為杠桿,撬動公平與均衡問題的突破,建立教育資源供給的統一戰線,通過“雙增量”改革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的增加和基礎教育質量的總體提升,實現“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的目的,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F如今,“雙杠桿”“雙增量”已經初見成效,破解了多年來業界內外普遍認為無解的義務教育“擇校熱”難題,使教育公平從機會均衡向實際獲得的均衡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深化義務教育綜合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讓改革成果惠及首都人民,讓百姓切身感受檢驗改革成色,這既是北京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文/阮 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