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國鄉村教師全景圖:農家子女支撐鄉村義務教育

    2015年03月02日08: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鄉村教師全景圖:農家子女支撐鄉村義務教育

      三個維度描繪中國鄉村教師全景圖之二

      農家子女支撐鄉村義務教育大廈

      在制定面向農村的高等師范院校招生政策時,應考慮“定向培養”的作用

      擁有多少社會資本往往成為師范院校畢業生競爭縣城學校教師崗位的決定性力量

      在父子兩代都是教師的群體中,有88.22%父輩居住在縣城以內

      本地任教是農村教師的首選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學校,父輩居住地在農村的均占絕大多數,而且學校越是接近鄉村,父輩居住地在鄉鎮以下的比例越大,父輩居住在縣城以上的比例越小。

      從調查數據看,從縣城、鄉鎮到村屯,越是接近農村教育體系的末端,教師本地任教的比例越大。在縣城學校,教師父輩也居住在該縣城的達13.32%,鄉鎮學校這個比例為37.14%,村屯學校的比例則達到45.91%,“本地化”趨勢非常明顯。

      同樣是從縣城、鄉鎮到村屯,越是接近農村教育體系的末端,本縣跨鄉鎮任教的教師比例逐級減小。在縣城學校,除去教師父輩居住在縣城的以外,父輩居住在本縣其他鄉鎮的比例高達73.27%,鄉鎮學校的這種情況為50.34%,村屯學校的比例則為43.27%。

      這印證了一個觀點:農村家庭的子女支撐起了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這座大廈。

      在本地域內任教是農村教師首要的職業選擇。真正能到農村學校任教并能長期堅守在農村的教師都是當地人,我們建議在制定面向農村的高等師范院校招生政策時,應考慮“定向培養”的作用。

      義務教育由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家庭子女支撐

      按照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把社會分為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底層五大等級的劃分方法,農村教師父輩職業基本處于社會等級結構的中下層和底層。

      從我們的調查的數據來看,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教師,父輩為農民、工人、一般商業服務業員工以及城市無業、失業者等社會中下層及底層職業者所占的比例合計占到66.81%(父親)和85.11%(母親)。

      如果再從城市、縣城、鄉鎮和村屯四個層級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越是接近基層農村學校,教師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的比例越大。城市、縣城、鄉鎮和村屯學校中,教師父親職業為社會中下層和底層者占總群體的比例分別為61.50%、64.11%、72.46%和72.01%,而教師母親職業為社會中下層和底層者的占比則分別為77.81%、86.41%、90.04%和90.00%。

      為什么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家庭子女樂于選擇農村教師行業?雖然農村教師的社會聲望不如城市教師,但僅就農村社會空間而言,能拿國家工資并具有“國家身份”的工作并不多,與務農相比,教師仍是一份相對體面、穩定且代表“國家身份”的工作。雖然在農村做教師不是最優選擇,但卻是次優選擇。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義務教育是由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家庭子女支撐的,促進教育公平、讓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中國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改善和提升有重要意義。

      缺乏人脈,農村子弟縣城任教比例下降

      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在城市和鄉鎮的教師,其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的比例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以56~60歲和25歲及以下年齡組教師為例,由40年前的50.75%增加到40年后的75.96%,增加了1/4。

      相反,在縣城和村屯任教教師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的比例則呈顯著的下降態勢。還是以56~60歲和25歲及以下年齡組教師為例,這一比例從40年前的49.26%下降到40年后的24.04%。

      而社會中下層及底層子女在鄉鎮當教師是主流。從數據上看,鄉鎮教師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所占的比例,由56~60歲年齡組的38.81%增加到25歲及以下年齡組的49.52%,目前幾乎占到了半壁江山。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我認為,首先這是就業制度變遷的結果。30年前,我國的師范教育實行的還是“統包統分”的計劃分配就業體制,特別是中等師范學校實行的都是“哪來哪去”的招生分配體制,這樣就使許多來自農村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又回到了家鄉工作。所以,在56~60歲年齡組中有88.07%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的畢業生都回到了縣域以內工作,并且留在縣城的比例也高達20.90%。

      隨著師范院校學生就業制度向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雙向選擇”和20世紀90年代“自主擇業”改革的推進,農村優秀學生不僅可以在城市學校競爭就業崗位,而且也成為他們讀師范的“最佳出路”。這就是為什么36~45歲年齡組城市教師父輩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比例最高的原因。

      其次這是社會資本運作的結果。在縣域內,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家庭子女在村屯任教比例的下降一方面是自主擇業體制下個體向上流動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1992年以來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動、農村學校持續調整撤并有關。

      那為什么在縣城的比例卻下降了呢?因為在縣城內,縣城學校處在農村教育質量體系的頂端,自然也就成為回鄉工作師范院校畢業生優先考慮的就業崗位,因而競爭也越發激烈?h城社會是一個半熟人社會和關系社會,擁有多少社會資本往往成為師范院校畢業生競爭縣城學校教師崗位的決定性力量。由于社會資本往往是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家庭比較缺少的,所以在競爭縣城學校崗位不利的情況下,他們大多選擇了次優的鄉鎮學校。

      而隨著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的不斷推進、教師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鄉鎮學校日益變成了不錯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鄉鎮學校教師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的比較多的原因。

      中層以上家庭教師子女當教師的最多

      盡管父輩職業處在社會中下層和底層是教師的主體,占到2/3以上,但并不意味社會中層以上家庭子女沒有做教師的。

      從調查結果上看,無論是父親職業還是母親職業,在中層以上家庭中都是教師的子女當教師的最多。這意味著,教師群體具有很強的代際繼承和職業再生產特性。

      在社會分層結構中,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職業并不具有競爭力,為什么還會出現明顯的代際復制現象呢?教師作為非精英階層的職業再生產機制又是什么呢?

      我認為,首先還是社會分層機制的影響。盡管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在社會分層結構中處在中層以上,但是對于那些在農村任教的教師來說,他們仍然會認為自己處在社會的中下層。

      我們的調查顯示,在父子兩代都是教師的群體中,有88.22%父輩居住在縣城以內,62.3%居住在鄉鎮以下。雖然每個家庭都希望子代能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但是對于缺乏社會資本的農村教師家庭來說,如果不能實現向上社會流動,至少保持代際職業維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是家庭環境機制的影響。子承父業是社會中普遍的現象。一般說來,教師家庭文化是比較正統的,往往對官文化和商文化缺乏應有的信賴,相反對學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尊崇,自然這種文化價值觀也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自己的子女,成為他們今后職業選擇的重要價值引導。

      第三是教師職業特性的影響。教師職業的天然優勢是每年有兩個假期,工作比較穩定,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子女,為子女選擇較好的學校、班級和老師,是子代向上躍升的中轉站。經驗觀察發現,許多教師的子女都比父代職業的社會階層要高。為了下一代而當教師是許多人的現實考慮。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