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職業素養:讓職校生化繭成蝶

社會實踐
書法課
英姿
職業素養的高低是影響學生就業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職業學校應把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對職業素養培養進行探索與實踐,是技工院校在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2013年被批準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項目建設單位。近兩年來,學校以示范校建設為平臺,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不僅學生管住了,而且幫助學生們找到了歸屬感,體驗了成功,建立了自信,塑造了未來企業員工必備的職業素養,在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畢業生成為杭州企業極受歡迎的就業群體。
在顯著成績的背后,這所學校究竟有什么制勝法寶?
讓市場評價學生
為職業生涯規劃尋找到練功密訣
為了深入分析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因素,學院專門成立課題組,從在校生、畢業生以及企業三個維度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認真分析整合。
在校生綜合職業素養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理想、專業、職業規劃等,畢業生綜合職業素養調查內容包括年齡、就業企業性質、職業發展、學生評價體系等,為進一步了解企業對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需求,課題組還對學院核心層、合作層和輻射層三個層面的93家校企合作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
從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來看,技工院校學生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技能水平外,還應具備“6+1”的職業素養,“6”指的是可持續發展的自我學習能力、創新的工作能力、團隊合作與協調溝通能力、吃苦耐勞能力、忠誠于崗位的敬業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這六種職業通用的基礎職業素養,“1”指的是一種職業特需的素養。例如電氣專業的學生,特別需要安全防范和責任意識;數控專業的學生,需要工作的細致和高度的耐心;藥劑專業的學生,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和高度的安全意識;園林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美學素養和鑒賞能力;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對于禮儀素養、溝通能力和服務意識的要求相對較高……
技工院校生源的素質構成、相對嚴格的行為習慣管理模式、良好的專業文化素養熏陶、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等本身獨特的職業化特點,為實施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優勢。
學院領導認為,通過市場調研反饋,完善頂層設計,加大調研調查細致科學的分析,在學校自身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準確定位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將專業設置和區域經濟結構以及行業需求聯系起來,并開展綜合職業素養教育實踐,以此培養出來的學生肯定會被社會認可和接受。
實施“三段三自”培養模式
形成學生綜合素養提升通道
頂層設計過程中,學院把人才培養的總目標聚光到學生的“四有四實現”上來:使學生有專業,實現人生發展有舞臺;有技能,實現高質量就業有實力;有優勢,實現與市場無縫對接有定位;有潛力,實現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有保障。通過實踐,逐步探索出了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即:以專題教育活動為基礎,夯實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以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為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態度素養;以專業教育為核心,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素養;探索就業創業一體化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的職業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學院創新性地按照有秩序、梯度式和個性化區別對待的原則,依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成長特點,實踐并探索了綜合職業素養“三段三自”導向性培養模式。
實施教學引導下的“三段”制模式
將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職業素養培養劃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實施途徑。
初期階段:每學年開學初,學院通過舉辦寢室文化節活動,提高學生獨立生活能力;通過組織新生軍訓和拓展訓練,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合作的意識;通過講座、文明禮儀之星評選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學院還在一年級期間實施以校紀校規、道德法制為主要內容、“崇德明法”為主題的“雙紀”教育,開展各類專項教育整頓工作,改變學生的認知和性格偏差。學院組織編寫了各專業的《專業文化讀本》,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文化內涵進行俯視和概覽,逐步把專業學習引向深入,形成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同時,有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組織學生到代表企業參觀,定期開展職業規劃設計大賽,以期獲得專業思想的啟迪、專業文化的建構,激發學生了解專業、認識專業、并進而明確自身的專業努力方向。
中期階段:積極推進以“一體化課程為主體,應知應會和高端研修為兩翼”的教學模式改革。在教學中注重將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多渠道、多途徑地融入語文、德育等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過程中。學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資源讓企業深度參與教學,學院對接企業生產任務,安排二年級以上學生開展工學交替,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體驗典型工作任務,實現培養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學院重視社團組織的建設,創造條件為各社團提供活動場地,配備專職教師把握社團發展目標和方向,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學院搭建體驗平臺,有組織地開展勤工儉學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寒暑假社會實踐等活動,為學生創造接觸、體驗、融入社會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合作企業的市場調研、主題活動宣傳策劃等專業實踐,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和職業認同感。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導向,加強以賽促學工作,根據學生的特長水平,實行分層教學,提高學生技能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能力。
后期階段: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了解企業的規則要求、紀律制度,培養學生認真守紀、積極主動的職業態度,從而真正感受到自我定位與社會、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更快地適應社會需求。學院對高段學生采用專題研修教學形式,以高級職業資格的知識與技能為基礎,結合行業企業技術發展趨勢,與企業合作開發高新技術專題、典型技術專題、綜合技能專題和技術攻關專題等研修科目,使學生融入企業進行課題設計、技術改造、產品開發,并實行導師制和小班化教學,著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全面提升技能水平和專業綜合能力。學院大力改善和優化實習階段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創業政策的應知應會,創建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業課程、創業實踐和創業服務一體化的創業教育體系。并邀請學院優秀畢業生來校分享就業與創業經驗,邀請合作企業的人力資源專家作企業推介等,真正實現課程系統與外部社會文化以及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實施學院管理輔導下的“三自”管理體系
學院通過構建完整的學生自管體系規范教育行為,形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自我管理網絡,全面提升學生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學生自我管理:學院建立生活服務樓長層長寢室長負責制,實現學生自我管理。每幢宿舍設樓長、層長、寢室長,通過亮照片、亮格言、亮服務行動,幫助他們準確定位。平時,他們協助公寓管理員開展文明宿舍創建活動的宣傳與教育,學生宿舍內務衛生以及晚歸、夜不歸宿等現象的檢查,對違反規定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組織開展住校生寢室文化節活動,由此增強了他們主動參與管理和活動組織的信心,并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增進友誼,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學生自我監督:學院建立校園文明監察崗,實現學生自我監督。設立文明監察隊和校園護衛隊,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形成內在的道德認知和自覺的道德行為,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在學生中出現突發事件時,護校隊成員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穩定局面并協助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進行處理。同時,通過開辟學生論壇,開展辯論會、演講比賽等,為學生提供自我監督、自我鍛煉的平臺,創造更多的主體參與、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自我服務:學院建立校園110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學生的自我服務。首先是做好與教學時段工作的有機融合與對接,開展校園24小時巡邏,及時發現和排除安全隱患,維護校園內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然后是做好學院綜合應急服務,及時救助在校園內受傷、患病、遇險及有其他困難需要幫助的師生員工,組織對突發的教學生活設施故障進行搶修,解決特殊情況下學生的餐飲、住宿等問題。最后是做好校服、校牌補辦、節假日車票代售、中職資助卡激活、保險理賠業務和通訊業務受理等工作,全方位為師生提供服務,確保校園24小時的安全與服務暢通。
探索綜合職業素養課程化
培養模式注入源頭活水
從教學引導和管理輔導中走出綜合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子,還必須讓綜合職業素養課程化,才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才能為辦學模式注入新活力。為此,學院深入地開展了“第二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探索。
第二課堂活動既關注學生即時的實能,也觸及學生長遠發展的潛能,參與者在活動中接受文化塑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學院每學期開設的幾十個門類的第二課堂活動打破了專業課程的界限,加強了知識與實踐的融通,又以其活動的自主性,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課堂活動的安排范疇
專業能力提升模塊:此模塊立足于高技能人才職業需求的實際,促進專業特長學生專業技能的補充和提升,以期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尋求到更大的平臺和發展空間,并由此收獲職業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素養提升模塊:此模塊著力于學生今后可持續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重在人文素養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創業觀。
校園教育文化模塊:此模塊力求通過各類專題教育和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提升自信,提升融入社會的能力。
身心發展模塊:此模塊基于學生社團品牌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主題能動性、協作超越性、陽光心態,并在團隊合作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第二課堂活動的組織模式
在組織實施中,學院從計劃、設置、組織、管理、評估和反饋等環節進行整體設計和構建,進而形成第二課堂的科學優化組織模式。過程中具體著重考慮了教學組織模式、活動課程組織模式、師資配備、管理模式、評價模式與信息反饋。
通過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三段三自”導向性培養模式和第二課堂的探索和實踐,杭州第一技師學院的學生較好地完成由職校人向準職業人,由準職業人向職業人的轉變,實現與新的工作崗位無縫對接,完成由“職校人”向“職業人”的有效轉身,使學生“破繭成蝶”。(李青 王強)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