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從全國著名的學府北京大學“跳槽”到一所普通技校,這樣的身份轉變實難讓人相信。而談起當年的決定時,周浩說“毫不后悔,很慶幸”。
在“名校情結”依然根深蒂固的今天,多少“錐刺股、頭懸梁”的考生,為了北大這個理想“棲息”之地而“反復奔跑”在高考獨木橋上,而退學北大投奔技校的周浩,顯然做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驚天大事,讓那些擠破腦門往名校里“拼”的莘莘學子情何以堪?!
對于周浩來講,這個選擇完全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最初沒有實現的夢想,而做出的適合自己的教育途徑,根本無法證明兩種教育方式的優劣。但是卻能反映出,我們當今的教育體制確實存在著一些缺失,正是因為這樣,這個“離經叛道”的事件才會引起軒然大波。我們在教育道路上遇到了瓶頸,反向的意圖才會這么強烈。如果有那么一天,放棄名校轉讀技校不再是新聞事件時,我們的教育體制也許才走上了一條相對健康的路子。這并不是天方夜譚。
在國外,技校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尤其是德國特別明顯,技校培養的都是理論和技能兼備的人才。周浩也提到自己曾經到德國的網站去了解德國的技校,發現跟國內的技校簡直是天壤之別,這才促成了他轉學到技校的想法。在國內,技校因為更重視動手實踐,不重視理論,所以被看作是培養低層次的體力勞動者,名牌大學培養的是高人一等的腦力勞動。然而受過高等大學教育的人不難發現,現在的大學過于重視理論、書本的學習,對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太過忽視。從這個角度來說,技校和大學都是發育不健全的。在大家都基于各方面的壓力,被安排、被迫選擇的大背景下,我們確實應該為周浩敢為人先的勇氣豎起大拇指。
對于家長和學校來講,尊重考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選擇,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和挖掘考生的潛力,才是重中之重。對于公眾來說,也無需用太過激烈的輿論來“棒殺”。
俗話說“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對于每一個高考學生來,在目前的教育形態下,多數考生沒有選擇學校的權利,大部分都以父母的決策為主,更有甚者連自己的興趣點和未來方向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學生眼里,把學習看成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漸漸的淪落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呆子”,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口號拋棄的無影無蹤了。
在周浩這件事上,我們不難發現,如果當初根據自己的意愿進入了北航學習,或許現在的他可能會是另一番作為。 對于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心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選擇未來上,切不可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壓”在孩子的身上,寄托自己的期望事實上和遷怒下一代無差別,對待孩子最好的呵護和關心就是要尊重要他的意愿,讓他做一個獨立的鳥兒,翱翔在屬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