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 王瑩 程露)廣東肇慶的一位網友近日稱,在女兒的初一英語教材中竟“混”入大量廣告,令人咋舌。教材與廣告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卻被“拉郎配”。這一尷尬的組合引起很多家長的反感。
該初中英語課本由北京仁愛教育研究所出版,外表與普通課本無異,內在卻“大有文章”。翻開課本的第一頁就赫然出現了廣告紙,印滿教材講解材料、教科書錄音帶、電子點讀筆、電子教科書等宣傳資料。
除了活頁紙,教材的出版說明中,也有近半篇幅介紹該英語教材的配備產品,一本144頁的教材中廣告就占了6頁。從初一到初三的教材,都夾帶著廣告。
針對此事,中國教育部23日表示,教育部對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有嚴格規定,《關于啟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修訂送審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教科書內不得有宣傳廣告內容!蹦壳,教育部正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對此事進行核查處理。
“既然有明確規定,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課本事故’?”沈陽市一位初二學生的母親王女士說。
她沒有在孩子的教材中看到廣告,但聽說廣告事件后非常氣憤!熬拍炅x務教育的教科書在家長和學生心中很神圣,過多的商業化元素容易造成孩子價值觀的混亂!彼f。
據遼寧省沈陽市教育研究院院長符泰民介紹,教材在編委會編寫后,需要經過教育部審定,審定合格后方可進入各地中小學教材目錄。此后,一般以市級為單位,在省級目錄中選用教材。通過審定后,如果教材不修改,每年就按照審定內容出版,不需每年一審。
“教材夾帶廣告的做法應該是教育部審定時沒有廣告,后由出版社自行加印,這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修訂草案)》規定!狈┟裾f:“很多學生會將夾帶的廣告當作教育部推薦的材料購買,影響正常學習。建議在學生收到教材前,再加一道‘審核關’,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
自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中國的中小學教材提倡“一綱多本”,在保證統一教學大綱的前提下,讓各版本教材各展所長,相輔相成,以推動教科書出版質量提高。
但實際中,一些教材匆忙上馬,質量良莠不齊,錯漏時常發生:
——人物“撞臉”,傻傻分不清型。早前張作霖之孫張閭實向媒體爆料稱,2007年前人教社高中歷史教材中,張作霖的照片并非本人,而是湖南督軍何海清。這一指認得到了何海清后人的證實。目前,此歷史書已改版,將照片刪除。
——低級錯誤,不可原諒型。曾有家長指出,詩人李白也被“涮”。在2010年7月第2版的鄂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變成了“我寄悉心與明月”,需要靠老師一遍遍糾正。
——盲目尊重,錯也不改型。2011年,貴陽市一位老師曾指出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巴金《索橋的故事》一文中,提到的索橋建設時間與史料不符。雖然教材編者應尊重原作者,但更應通過還原真實歷史,否則將誤人子弟。
出版界業內人士認為,急功近利的出版之風是導致“課本事故”的重要原因。原海豚出版社編輯李宏生告訴新華社記者,出版社以利益為導向,出書數量越多、周期越短,利潤相對也就越高,教材出版屬于利潤較豐厚的領域,一些出版社為了多出、快出書,審校環節就會放松要求或者縮短時間,導致錯誤增多,教材質量下降。
中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第五條規定:差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合格。但多數人對教材出現差錯“零容忍”,認為一旦教材錯漏,將危害數批學生。
符泰民建議,應進一步加強教材審讀工作,以更嚴格的標準編校教材。同時,對出版教材機構建立問責制度和一票否決制度,一旦出現嚴重差錯,幾年內不允許進入教材投標目錄,加大違法成本,維護教材市場秩序,還教育界一片“凈土”。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