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高考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人民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郝孟佳 實習生榮志卉)2014年北京高考考試說明已經出來,其中最大的變化是英語和語文兩科。京華學校高考語文教研組的組長趙宏凱老師在《教育面對面》節目中指出,2014年北京語文高考整體的趨勢可以一個詞形容,就是穩中求變。
穩主要體現在試卷結構以及試卷內容大體不變的基礎上,又適當增加了一些變化。年前教育高考、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確保在2013年基礎上穩定、持續、深入發展,使考試內容和成效隨時間顯得更充分。從考試說明以及樣題來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作文一分為二,增加了微寫作。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細小變化需要注意,今年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考察,對基礎知識的考察要放到文段當中考察,默寫中除名句默寫背誦同時增加一個情景默寫,改變了原來的考試形勢。
今年語文高考的試卷結構基本上也是穩中求變。這個穩主要體現在分值的穩定上,基礎知識的分值仍為15分,古詩文部分36分,現代文閱讀27分,延伸閱讀12分,這都是不變的。唯一的變動就是試卷結構上,作文上分成一大一小兩個作文,小作文分值10分,大作文50分。
從考察內容及形式上來分析今年高考語文的變化。首先,從基礎知識這部分來看,基礎知識部分最大的變化就是考察形式上的變化。原來基礎知識的考察更多是在一句話當中,小的語句考察,今年的變化是把前面基礎知識放在大的語文中綜合考核。還有基礎知識細微的變化,2014年的一個變化就是包括熟語的實際理解和運用,這說明今年詞語的考察更側重于熟語,也跟傳統知識考察緊密相關。所謂熟語包括我們常見的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主要是這幾大塊,所以實際上增大了考察范圍。原來考察字形、字音、成語的考察內容是放到一小段話進行,今年有可能是放在一個段落也有可能是分成幾個小段落。難度主要在于要更多考慮大的語言環境,這一點需要依托在大的語境下考察語文的掌握運營能力。以前的掌握形勢相對語言環境比較小,這樣從某種程度增加了作題的難度。
趙宏凱指出,還應當注意古詩文的一些用法。首先是古文的閱讀,古文閱讀去年北京高考新出現了主觀題,從最終高考成績來看主觀題的得分值在所有題目當中是最低。今年從考試及參考的樣題來看也增加了主觀題的考察形式,這種主觀題的考察形式可以推測為兩種,一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一是增加文言句式的翻譯。無論從哪方面看,文言主觀的考察都增加了文言閱讀能力的要求,這樣的題目要求對文章整體把握能力要非常強。第二是古詩的閱讀,古詩閱讀從考綱上來看有幾個變化點,第一,考綱當中明確規定今年古詩文的考察是對比性考察。所謂的對比性考察就是給我們兩首詩在比較當中鑒別他們的相同點或者是不同點。第二個變化就是在古詩文考察過程中結合古詩論考察,這個考察側重綜合性考察,比原來考察適當增加了同學們能力要求。舉例來說,考試大綱當中參考樣題列舉2004年北京高考卷一首詩紅梅,這首詩就是典型的考察形式,考生在復習過程中可以參考這個樣題,從其他的渠道省市找一些類似題目加強練習,使備考更加充分。
現代文閱讀分成兩類,一是小的閱讀,叫論述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今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出現了主觀題,雖然說以往也有這種主觀題,但以往主觀題更多是考察文章內容的篩選概括,今年的變化從樣題上可以看到,更多注重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來利用我們對文本當中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閱讀相對來說題型、能力、考察知識點都比較穩固,沒有太大的變化。
關于作文趙宏凱老師指出,作文增加了微作文的寫作,大作文的字數由800字減弱到700字,這是從考試說明和樣題當中看到的變化。
相關專題 |
· 高考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教育專題 |
![]() |
||
![]() |
![]() ![]() ![]() ![]() ![]() |
![]()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愿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愿送祝福 |
![]()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于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證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