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生不喜歡大學語文,可能與語文教育的單一性有關。當然好的老師可能會把語文講得很好,那原因是掌握了內在的規律。而這規律與文章學的理念是有關系的。幾十年來,語文教學幾乎沒有文章學的理念,只是就作品談作品,沒有把漢語的智性因素召喚出來。文章學是打通文史哲概念的一種精神表達,乃漢語寫作的重要傳統。如今一些文人的文章不及民國文人的文章有味道,是大家忘卻了文章的肌理,F在將其變為選修課,意在以改革的方式,把文史哲的因素與美文結合起來,回復傳統的文章學訓練。在多維的語境里理解母語,才可能使食之無味的課程變得生動起來。母語的教育不都在語文的領域可以完成,所以語文課變為選修課不必大驚小怪。母語的弱化是文化生態與學術生態不健全所致。改變這一狀況要在文史哲、藝術領域互動起來才有可能。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有一種表達的欲望。而表達,其實是思想與感情的通道。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所以,為了表達而表達,有一點問題。表達好的人,多是有藝術感覺和有學識的人。在語文教學上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其他的知識的訓練,也可以達到此目的。魯迅、胡適、郁達夫、王小波都不是學文學的,他們的文章好,和文史哲與自然科學的修養有關。我們把其他學科的因素帶到語文教學中,或以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互動,也許不至讓母語的訓練通道變窄。
大學語文改革關鍵是要打通學科界限。比如以古代文學刺激對詞語的敬畏,用現代文學煥發對人的現實的關注,在文物、考古、美術、音樂里激發神思的涌動。這是一個知識與思想的合力使然。其實,我們細想一下,文物鑒定的文字,可能是一篇美文。戲劇唱詞的欣賞,便可能喚起古典美的表達。汪曾祺在西南聯大時就寫得一手好的文章,這和沈從文這樣的作家的作文訓練有關,而他的書法、繪畫等愛好豐富了其寫作。這些需要摸索。不能一概而論。大學語文的創新是一個過程,允許嘗試,也允許嘗試的失敗。它是必要的存在,而非決定性的存在,F代以來,給母語帶來色澤的多是思想者與藝術家。大學語文改革可以讓一些作家和藝術家參與。在學術生態得到調整的時候,母語的潛能或許會隨之而得以進一步顯現。(■孫郁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