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迎新提出“自主自立”口號 各種玩偶萌倒新生--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清華迎新提出“自主自立”口號 各種玩偶萌倒新生

    2013年08月21日15:40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清華迎新提出“自主自立”口號 各種玩偶萌倒新生

    清華迎新提出“自主自立”口號 各種玩偶萌倒新生

      十三歲新生:“我不是神童”

      清華大學今天迎來新生報到。該校今年共錄取新生3374人,來自中西部地區的新生比例超過一半,來自縣級及以下中學的考生今年首次超過四成。據了解,明天清華將舉行新生開學典禮,而后新生將進行為期三周的軍訓和入學教育。

      玩偶加入迎新大軍

      上午7點半,雨后的清華綜合體育館外,已經有不少新生拉著行李箱前來報到。他們將在這里完成注冊,然后前往紫荊學生公寓辦理入住手續。在紫荊公寓區,到處是各種迎新的玩偶:加菲貓、水滴造型玩偶、螞蟻娃娃……賣萌的吉祥物深受新生歡迎,一位物理系的女生,摟著手擎“我是物理大!钡募臃曝,擺著各種姿勢讓家長拍照。

      鼓勵獨立“物理隔離”

      今年清華提出了“獨立報到三小時,自主自立新開始”的口號,鼓勵新生自主報到入學。學校還在綜合體育館外進行了“物理隔離”——只允許新生入內完成注冊。記者注意到,陪同的家長較往年也明顯減少,他們大多在體育館外的樹蔭下照看著行李,“孩子自己進去辦手續了,相信她能完成,這是長大獨立的開始!眮碜越K連云港的家長林女士說。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張超表示,獨立是大學生人格重塑的重要環節,學校希望這種重塑從入學開始。記者了解到,今年清華新生黨員獨立報到的比例接近四成。

      13歲少年選讀機械工程

      大多數13歲的孩子還賴在父母身邊當著“小公主”、“小少爺”,而來自山西河曲的范書愷已經走入清華園,成為機械工程系年紀最小的新生,從此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

      1999年12月出生,5歲上四年級,7歲上初中,未滿14歲進入清華大學。說起自己的“傳奇經歷”,范書愷顯得很謙虛,“我不是什么神童,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學習方法,就是上課聽講,課后練習,只不過比別人早上了幾年學而已!狈稌鴲鸶嬖V記者,自己沒有上過幼兒園,學前生活是在家里度過的。在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就買了小學教材,在家里輔導他的學習!4歲的時候,我爸爸給我做過三四年級的測試題,當時得的分數都挺高的,本來想要直接給我報三年級,但是校長沒答應,覺得4歲的孩子在樓道里容易磕著碰著太危險!

      范書愷的母親現在是當地中學教師,教生物,也教過數學。受母親的影響,范書愷對理科興趣濃厚,選擇機械工程作為自己的專業,“希望今后從事科研工作”。雖然一路的求學過程中,身邊的同學都是自己的哥哥姐姐,但是范書愷說除了身高矮一些,自己從來沒覺得跟周圍的人有什么不同!拔译m然年紀比較小,但是我的心理比較成熟,所以跟同學的交往沒有什么問題!

      范書愷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來京報到的,他想自己來,但父母不同意,“還是擔心我太小!狈稌鴲鹫f自己憧憬著未來四年“踏實”和“充實”的大學生活。

      本報記者張航 實習記者牛偉坤 J067 J191 圖為13歲的范書愷接受采訪。劉平攝J163

      記者追問

      “最獨一代”進大學,

      高校能否解開“心結”?

      數據分析顯示,今年高校將比以往面臨更多需要解開的“心結”。

      今年新學期,1995年的嬰兒方陣進入大學。根據第三方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的調查,去年大學新生中獨生子女比例已達43%。而作為1995年出生的一批孩子,2013級新生獨生子女比例會比去年更高,按近幾年每年大學入學人數計算,保守估計今年獨生子女新生數量也有290萬。

      這是一屆史上“最獨”的新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較多的資源,卻缺乏兄弟姐妹間的分享機會;得到了較多的生活舒適,卻缺乏足夠的艱苦鍛煉;得到了太多的知識培訓,卻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

      麥可思總裁王伯慶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在“最獨一代”今年跨入大學校門的同時,約124萬農民工的孩子今年要進入高校,其中約80萬是“留守兒童”。作為最缺少父母關愛的一群孩子,留守兒童中很多人存在厭學問題、行為缺乏約束問題、情感冷漠問題。如今他們走進大學校園,與同齡人之間很可能因攀比、觀念碰撞而激化矛盾。

      對于這些潛在的風險,高校是否做好了應對準備?國外高校每年都要做新生調查,然后根據學生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地輔導。但是在中國,還沒有學校進行此類系統工作。

      新生適應性問題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麥可思往年對新生的調查結果看,出現適應性問題的新生比例高達68%。按近幾年大學新生入校人數推算,今年大一新生有適應性問題的數量將達到466萬。

      一般入校新生會存在五大適應性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生活適應問題、戀愛情感問題、網絡依賴問題。例如去年有74萬新生“缺乏學習動力”,40萬人“缺乏學習方法”,F在很多學校的做法是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心理輔導老師,但多數輔導老師并非持有心理醫生專業資質的人士。而在心理咨詢中,非專業人士的經驗之談,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專家建議學校,首先應該走到學生中去做科學系統的調查,有針對性地擬定幫助方案;另外,應該建立兩個心理疏導團隊:心理輔導老師+心理醫生,以便隨時給學生提供專業指導。

      本報記者李莉J063

    (來源:北京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