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在此圈中 李法明 畫
近日,據媒體報道,不少小學假期作業神題,放倒眾網友。有網友稱,居然連題目啥意思都沒看懂,笑稱智商需要充值。如一道奇葩數學題是,“根據節奏,寫出乘法算式(一組擬聲詞):1.叮叮叮,叮叮叮;2.啊,啊,啊,;3.嗚嗚嗚,嗚嗚嗚;4.喵喵,喵喵,喵喵!
神題,似乎并非“神”一樣難見,不僅小學生會遭遇到,而且高校自主招生題目也往往愛比新比怪,神題頻現。如華南理工自招的一道面試神題就是:為什么飲料瓶一般是圓的,而牛奶瓶一般是方的?南京大學的一道題目是蝸牛生病后會從殼里鉆出來讓鳥吃掉,這是為什么?
喜歡出神題,雖然看似無厘頭,卻自有其道理,它考核的是學生思維能力、應對能力、表達能力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出現神題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神題遭遇的卻是標準答案。
其實,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將一些題目當做神題,恰恰是因為我們多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題目,如果站在孩子的眼光去看,可能就完全不一樣的了。就報道中的題目,其實并不難。如果把此題中的擬聲詞換成水果或者其他實物,以圖示人,估計絕大多數能找出規律。但有網友稱智商需要充值,恐怕還是先充值童心。
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像力卻大大缺乏,創新能力同樣是不強。其原因也不難明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被傳統教育扼殺了”。
出現神題也是好事,但神題是否有神一樣的答案呢?“標準答案”,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詞。在教育中,使用“標準答案”,有時候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妒斋@》編輯葉開說,她在上海閔行區就學的三年級女兒,就遇到過這樣一道語文題目:“三國故事里誰最有智慧?”剛看完《三國演義》彩圖本的女兒,很流暢地寫下自己的答案——“孔明和龐統”,不料教師卻給了一個大紅叉,因為標準答案是 “諸葛亮”,而寫下“孔明”就是犯錯。
教育需要呈現開放、創新的特點,這才能夠培養出創造型的學生。教育也提倡多角度、靈活性地看問題,因此,學生不能被“標準答案”給束縛住。當我們真的脫離“標準答案”時,教育也會迎來新的時代氣息,學生們可以自由發揮,可以通過碰撞產生新的理解,創新思維也就由此得到提高。
對奇葩神題,該給予寬容,如果不是題目出現邏輯錯誤,答案不是囿于“標準答案”,我們不妨將其當做是對孩子的思維訓練,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是對現行“填鴨式”教育進行糾偏的有益嘗試。不管什么樣的題目,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遠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王軍榮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