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不上名校也能聽名課,校外上課也可掙學分
120門高校專業課全國共享
即便高考時沒有考進名牌大學,也可以身處名校課堂,聽名師講課,和全國各地的學生分享學習筆記,討論課題。昨天,教育部推出首批120門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全國大學生只要登錄愛課程網,就可以共享名校課,所學課程的學分未來也有望得到名校認可。名校課堂的大門正在緩緩打開。
在京高校共有19門專業課上線
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主要包括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三大類,每門課程都有全程教學錄像,以及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作業、參考資料目錄等,全國大學生都可以走進這些名校專業課的“虛擬課堂”。
首批上線課程共涵蓋理學、工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等10個學科門類,其中本科課程84門、高職高專課程22門、網絡教育課程14門。這些課程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份的78所高校,1456位教師參與建設,由各校的國家精品課升級而來。首批上線共享的專業課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在京高校的19門專業課。
這些課程中,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教授主講的《建筑設計基礎》,又有清華大學經典課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還有一些學校結合學科優勢推出的“名牌課”,比如北京交通大學的《交通規劃》、中國農業大學的《家畜繁殖學》等;部分學校還對課程進行大膽創新,比如中央財經大學的《金融學》,以歷史和邏輯線索闡述金融學基本知識,并結合我國國情,探討中國金融的實踐進展成果。
學生可隨時隨地隨“興”上課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介紹,與之前的視頻公開課定位于知識性普及不同,本次資源共享課以專業課程為主,主要服務于高校師生,借助這一平臺,大批專業課能走出名!皣鷫Α,不限地域地服務更多學生。
據統計,自2011年11月9日上線以來,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已陸續推出266門課程,截至今年5月31日,視頻公開課總頁面訪問量約49億次,課程總訪問量已經達到4768萬次,課程評論63396條。
愛課程網在推出專業共享課的同時,也全新升級,推出新的網絡學習服務。
除整合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及資源共享課資源,新版愛課程網還推出了具有微博功能的學習社區。在這個學習社區中,用戶可添加開放課堂的資源,分享學習筆記和心得,還能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構建專屬的學友圈。此外,用戶不僅可以自建網上學習小組,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智能控制、數控技術、理論力學、投資學等熱門學習群組。
今后,用戶還可利用電腦、手機、iPad等訪問愛課程網,隨時隨地學習。該網站還與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互聯互通,經過認證后,用戶可便捷進入數字圖書館系統,閱讀有版權的電子教材。
網上共享課學分有望被認可
上了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學生能增長知識,但不能增加學分。不少教師擔心,這可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課程的大規模推廣。
對此,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在清華大學出席大規模在線教育論壇時曾表示,教育部將積極探索學籍、學分、學歷證書等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適應個性化學習和終身教育要求的在線教育管理制度。
據記者了解,北京不少高校已開始嘗試校際之間學分互認,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多所高校之間結成學院路地區教學共同體,學生通過跨校選修課、跨校輔修專業、共同體輔修專業等,可獲得其他學校的學分。
張大良認為,未來推進資源共享課互認學分,可以先從類似的結成戰略合作聯盟的學校入手,然后擴展到省區范圍,進而推廣到全國,“當國家開放大學正式運行起來后,它的管理系統成熟以后,‘985’、‘211’等不同層次的學校之間學分互認應該沒有問題!
據了解,今后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程會持續更新,“十二五”期間共將推出5000門資源共享課,其中2000門將從已有的國家精品課程中挑選,后期還將鼓勵高校新建3000門課程。(記者 任敏)
(來源:北京日報)
![]() |
||
![]() |
![]() ![]() ![]() ![]() ![]() |
![]()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重點推薦 |
![]()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愿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愿送祝福 |
![]()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于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證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