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學者研究認為:“之乎者也”并非古人口語--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南開學者研究認為:“之乎者也”并非古人口語

    2013年05月27日10:13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新華網天津5月27日電(記者張建新、吳剛)日前,南開大學教授孟昭連經過研究發現,“之乎者也”這類“文言語氣詞”,其實并非古人口語,而只是一種書面語符號,它的功能是提示斷句和語氣聲調,基本上相當于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且這一類詞在閱讀時是不需要發聲的。

      有學者認為,文言既是古代的書面語,也是秦漢之前的口語,那時的古人就是操著“之乎者也”說話的。近日,在《南京師大學報》刊發的孟昭連教授的論文《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謎——文言語氣詞非口語說》,推翻了這種結論。相關專家認為,這一研究結論對傳統語言學中的“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觀念,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孟昭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按照語言學界共識,西周之前漢語是沒有語氣詞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在書面語中開始出現的,并且在兩三百年間就很快達到完備的程度。一個民族的語言,在兩三百年間突然出現了一整套以前所沒有的語氣詞,它出現的最初動因是什么?在古代傳播手段相當落后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在全民口語中迅速普及的?又是如何進一步在戰國書面語中廣泛運用的?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口語中出現了一套完備的語氣詞,是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按照傳統語言學著作的說法,文言語氣詞除了出現過于突然,它的消失也很神秘。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漢語語氣詞的發展有一個特色,就是上古的語氣詞全部都沒有留傳下來,“也”“矣”“乎”“哉”“歟”“耶”之類,連痕跡都沒有了。代替它們的是來自各方面的新語氣詞。這些語氣詞是何時消失的?為什么會消失?更奇怪的是,“之乎者也”在口語中消失了,卻在書面語中持續不斷地在使用,出現了“只寫不說”的語言奇觀,并且一直延續了兩三千年。

      孟昭連運用逆向考察的方法,從明清倒溯至春秋戰國,考證文言語氣詞究竟是何時從口語中消失的?疾斓慕Y果相當出人意料:“之乎者也”在古代口語中從來都不存在。比如柳宗元在《復杜溫夫書》批評這個書生分不清疑問語氣詞與肯定語氣詞的區別,都當成一種來使用。如果這些語氣詞就存在于唐代口語中,而這位不懂用法的年輕人又如何與人進行口語交流呢?這只能說明唐代口語中并無“之乎者也”。根據現代漢語的經驗,連牙牙學語的小孩子都不會用錯“啊嗎呢呀”。

      孟昭連的研究認為,“之乎者也”之類所謂“語氣詞”,就是古代最早的標點符號。先秦口語中并沒有語氣詞,不同的語氣是用聲調的輕重、緩急、高低來表現的。但當口語轉化為書面語時,這些語氣無法表現出來,所以借用了一批本來屬于實詞的文字作為每一句的提示符號,既表示停頓,也提示這一句的語氣聲調。但在閱讀時,“之乎者也”之類只起到提示的作用,并不需要讀出聲音來。

    (來源:新華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