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下降,家長陪孩子進城讀書
鄉村學校頑強抵抗生源危機
在常川學校支教的天津師范大學學生李媛媛去七年級學生張亞婷家里家訪,體驗這條上學的路。當地“山大溝深”,娃娃上學的路很艱難。有的學生要走兩個多小時,每年都有學生因為走夜路而出事故。
學校午餐。
即使太陽曬得厲害,當地孩子仍然習慣在露天的操場上背書。
鄉間陪讀
如果不把學生上學的路走上一次,就很難理解一所農村學校7間宿舍的奠基,為何會成為一件大事。
5月21日上午,村民們扶老攜幼來到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常川村的天津師范大學希望學校的操場上,見證奠基儀式。操場北側將動工興建可容納56名學生的宿舍。
所需的22萬余元資金來自天津師大師生的捐款。這所大學與常川村的淵源可追溯至13年前。當時,天津師大提供了一筆20萬元的捐款,當地政府又投入35萬,使常川學校得以重建,這是校門上那面“天津師范大學希望學!闭信频膩須v。
最近5年里,天津師范大學每年都派研究生支教團到常川學校服務。該校黨委副書記史瑞杰說,最新這筆捐款就是由支教團成員發起倡議的。他們回校講述的當地孩子上學路途艱難的情況,令人印象深刻,順利籌足款項。
史瑞杰也去做過家訪。常川學校的很多學生每天要走上兩個半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他們在凌晨4時左右出家門,放學后晚上8時左右到家。在他們的書包里,手電是必備物品。
與學校之間隔著一個山頭的村民謝文給記者形容,這里的地形是“山大溝深”。大人在陡峭的路段鏟出一個個小坑供孩子落腳,即便如此,每年都有學生因走夜路發生事故。
老師家在城市,無法每天回家,干脆住在辦公室。每間辦公室都有單人床。
學生宿舍奠基這天,謝文與岳母、妻子一起,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來觀禮。他在喧鬧的操場上喜氣洋洋地對記者說:“蓋宿舍,我們就能減輕負擔,就不用操心娃娃了!
空殼學校
這些家庭的另一個選擇是放棄常川學校。同樣是陪讀,有些家庭選擇了城市。謝文所在的村子就有人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學校,舉家進城打工。謝文說,當地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種植土豆和玉米,所獲不多,因而放棄的成本不高。
緊鄰一條終年呼嘯的高速公路,始于1924年的常川學校的讀書聲很容易就被人們甩在身后。近90年里她歷經歲月和世事的洗禮,艱難地守護著當地的文脈。它的服務半徑為22公里,連臨近的榆中縣甘草鎮的部分學生也在這里就讀。到如今,它是方圓20里地惟一的學校。過去8年間,同一個鎮上的23所中小學里已有8所學校成了“空殼”。
謝文家附近的席灘小學眼看就要成為下一個“空殼”——目前全校只有兩位老師和兩名一年級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只是因為年幼或是家庭情況特殊才沒有轉到常川學校。謝文的子女在一年內已先后轉學。
白喜彥證實,今年從席灘小學轉來了十幾名學生。他們預計,用不了兩三年,那個從前的六年制完全小學就將消失。席灘的一位老師也轉到了常川。
同樣的命運會不會來到常川學校頭上?校長和老師都感到了隱憂。
“我們老師危機感都比較強!卑紫矎┱f。他手里的學生名單按年級從高到低基本遞減,九年級42人,八年級37人,七年級32人,六年級25人,五年級13人,四年級14人,三年級19人,二年級11人,一年級10人。
10多年前,常川學校有三四百名學生和十幾位老師。今天,老師增加到了22位,學生卻減少到202個。白喜彥任職的上一所學校景泉初中,由400多名學生降到了160人左右。他感到,這種減少是帶著“加速度”的。
當年從常川學校畢業、迄今已在這里任教13年的三年級班主任許小紅說,現在每個老師的課時比當年減少了很多。
她說,有時一名初中學生升入高中,那么這名學生的低年級弟弟妹妹也有可能會跟著轉走——望子成龍的父母會選擇進城陪大孩子讀書,小一些的孩子自然也被帶走。
與之相反,許小紅老師的兒子在城里上小學,所在的班級已經擴大到了80人。
分管全鎮所有中小學的巉口學區校長劉成祥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生源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其次是人們“對城區學校優質資源的選擇”。為了緩解這一壓力,政府計劃逐步在城區興建一些新學校,今年就有一所新的中學開始招生。
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減少是大勢所趨。
教育部每年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共有小學24.12萬所,招生1736.80萬,在校生9926.37萬。共有初中學校5.41萬所,招生1634.73萬,在校生5066.80萬。
與“天津師范大學希望學!闭信圃诔4ù鍜炱鸬2000年相比,全國小學生減少了3000多萬,超過56%的小學消失。2000年,全國共有小學55.36萬所,招生1946.47萬,在校生13013.25萬,初中學校6.39萬所,招生2295.57萬,在校生6256.29萬。
在多數年度公報中,教育部將其解釋為“由于學校布局調整和學齡人口的逐漸減少”。
對于農村學校來說,生源的下滑還有另一個原因:2010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167.17萬,比上年增加170.07萬。
劉成祥記得,2005年,巉口鎮23所學校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約有4800人,今天仍是23所學校,學生卻只有1400多人。
“因為生源問題,我們鄉鎮已經有8所學校是空殼!眲⒊上檎f,空殼學校的校舍還在,一些較大的學校,還安排有老師留守,負責校舍安全。如果又有一些孩子需要就近入學,這些學?梢曰謴。
經費威脅
作為巉口鎮除去中學和中心小學之外的最大學校,常川學校有天津師范大學的支持,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都相對優越,中考成績在整個安定區都名列前茅。大約30%~40%的學生能夠考入重點高中。
這足以解釋,全鎮學生減少了近70%,而常川學校只少了約40%。
劉成祥說,學校布局調整時,一度有人提出撤銷常川學校的初中,但在他們的堅持下保留了下來。他希望,通過自然過渡的方式,一些即將空殼的學校的師生能夠整合到常川學校。
在宿舍落成之后,常川學校對生源的吸引力將會增加。至少那些租房的學生可以省去房租,住進免費宿舍,家屬也可以結束陪讀生活。白喜彥校長預計,有了宿舍后,五六年間的學生規模能夠控制在150人左右,如果在較長的時間里仍能保證教育質量,可能維持在100人。
100人已經突破白校長的心理底線。在這位校長的賬本里,等到規模降至百人,僅靠財政撥付的公用經費就很難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
按照標準,每個小學生每年劃撥的公用經費為500元,初中為650元,目前常川學校一年的經費是十余萬元,支付學校的辦公費、維修費等。其中最大的開銷是電費,一年需要一萬多元。此外,由于當地飲用水依靠水窖,如果天氣干旱,水窖缺水,還要從外面拉水喝,一車的運費在400元以上,也是一筆開支。
白喜彥說,大家都面臨這樣的局面,也許過不了兩三年,上級就會出臺應對措施了。
而那些幾近空殼的學校,劉成祥說,鎮里在經費安排上作了傾斜。只有兩個學生的學校不可能只撥付1000元的經費,鎮里適當提高了標準。但是,生源沒了,即使撥款標準再高,還是不夠用。所以,鎮里安排一些大型學校對這類學校進行幫扶,維持基本的保障。
作為一所受到外援的希望學校,籠罩在生源危機陰影下的常川學校承載著“希望”。很多人都希望,它能夠逆轉大勢,安然度過危機,將這片干旱的黃土地上的文脈延續到下一代人。
許小紅老師表示,學生持續減少的話,自己會“擔心沒地方去”。
由于生師比的過度下降,就在記者走訪過的巉口中學,已有20多位教師告別了講臺,轉做后勤工作。十年間,那里的學生由2000人左右降至1200多人。
許小紅以前教過數學課,后來不教了,她發現自己已經不熟悉現在的數學考題。
學生對于學校的前途不甚了解。他們在那山坡下的校園里追逐,在磚木結構的教室、實驗室、圖書室之間穿梭,在光照充足的操場上、伴著高速公路的噪音背書。在這里支教的天津師范大學學生發現,有的學生竟會打著手電一邊走夜路一邊看書。
戴著600多度近視眼鏡、腦后已經生出白發的13歲學生張亞婷輕輕地說,她的理想是,長大后能夠“考個好點的大學”。(記者 張國文并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