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更名 名之下其實難副--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更名 名之下其實難副

    蔣璟璟

    2013年05月22日13:13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5月20日,《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準更名的全國高校名單目錄》最新發布,該目錄顯示:2008年3月至今,全國共有257所高等院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國高?倲档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財經、工商、文理、經濟等詞頻繁出現在新校名中,成為被追捧的熱詞。(5月21日《中國青年報》)

    大學更名潮,并非什么新發現,民間對其調侃久矣?萍、財經、工商、文理、經濟等詞匯,頻繁出現于新校名中,該趨勢無疑頗值深思?梢韵胍,此類極具體、極有針對性的“新校名”,往往并不必然對應于相關大學真實的優勢和特色。更可能的情況是,大學在更名之初就未本著“據實命名”的心思,而只是牽強套用著那貌似具象實則空洞的“大詞匯”——由此圈定的“校名”,無關學校本身的傳統與記憶,而不過只是一輪浮夸的包裝、營銷。

    無根的新校名,恰如一個無所附著的口號,詞匯的表意與指涉對象間,已經徹底脫離。大學更名浪潮中所體現的,話語與現實的脫鉤現象,其實也是當代語言頑疾中,愈演愈烈的一部分——更多夸張性表述,取代了描述性表達;語言的運用,不再以傳情達意為第一要義,而是以生產謊言、誤解、虛幻想象為目的。

    事實上,每一起校名變更,都有著人所共知的利益權衡。比如,一個不那么“寒磣”的新校名,能吸引來眾多不明真相的學生;也意味著,校方有更多底氣和理由大肆擴張……除此,以科技、財經等詞構成新校名,其隱含意味無疑是在向學生們推銷一種安身立命的“技能”。而這,顯然又與正常大學原本的價值信仰相悖。

    五花八門的新校名,同時又是千篇一律的新校名,雖不惜以科技、財經等高調詞匯,將自己裝扮成高端奢華上檔次的模樣,但終究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說到底,大學校名變更只應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事。一切不可強求!

    (責編:袁勃、熊旭)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