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時候了
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完善職業教育的內部層次,真正使職業教育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類型。作為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如何搞,必須著手考慮。
職業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重要性有目共睹,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教育的發展質量和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無論是發展速度、發展規模還是社會服務能力都有了顯著進步。但是也要看到,職業教育在進一步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職業教育適應和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在可以遇見的未來,以復雜、尖端技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的高素質技術應用人才,大專層次的高職已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對高級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高級技術型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這是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基本驅動力。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共識。要創新職業教育發展,必須加快職業教育制度建設,在涉及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努力有所突破。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必須關注真正的職業教育問題,而非僅僅作為話語生產的所謂教育問題。當前,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還比較低,個人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還不高。對此,不能一味地歸罪于“學而優則仕”的落后觀念,畢竟對于大多數家庭和適齡學生而言,尊嚴、體面、就業、回報,都是現實的考慮因素。要看到,隨著最近十多年的職業教育發展,人們的觀念在慢慢改變,真正降低了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是其?茖哟蔚摹敖K結性”問題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歧視問題。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加上就業優勢,肯定是一針強心劑,必定會影響人們的志愿選擇,而由此帶來的生源質量提升,會大大提高職業教育的成才指數,進而會提高職業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最終會奠定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
通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可以培養適應地方和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開拓市場等所需要的人才。這些人才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完全可以成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現場工程師或技術師,F場工程師或技術師是本科層次職業人才的典型職務,他們是典型的技術實踐者,他們關心技術知識、原理如何應用于生產實踐,專注于組織人員完成生產、服務的現場操作,專注于維護和改良生產設備、生產過程、服務過程、加工過程和加工程序。這些基本特質,構成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內涵和目標要素。
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緊密關聯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問題。1998年以來,全國新增設本科院校200多所,但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模仿傳統本科教育模式,導致學術型人才大量過剩,而技術型人才卻供不應求,直接造成人才供給結構嚴重失調。鑒于此,必須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擴大職業教育比重。目前的一股逆流在于,本科生均撥款水平提高以后,普通本科院校按捺不住內心擴招的沖動,其培養質量高低、能否就業暫且不論,單就此消彼長的招生計劃而言,職業教育壓力空前,發展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結構的戰略調整上必須有所作為,旗幟鮮明地擴大職業教育比重,決不能采取綏靖政策,這是事關教育能否為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提供適用人才的大是大非問題。
有了戰略結構調整的保障,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就有了基本可能,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發展策略問題。第一,高職院校的定位要升級,不僅會養孩子,還要能生孩子,不僅要成為高級技術技能的人才源,同時也要成為技術應用源和技術創新源。因此,不能把自己的功能局限于培養現有產業鏈分工下的生產大軍的基地,而應當努力成為培養和儲備經濟轉型升級中千千萬萬技術大軍的搖籃,成為我國技術創新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校企合作的內涵和形式要升級,要從初級狀態向高級狀態轉移。與企業共辦訂單班、互聘教師、在校內或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等,是校企合作的初級階段;中級階段是合作建立“雙主體”辦學機構,混編教學標準、師資、資源、文化等,使校企深度融合起來;高級階段是共同建立技術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成為引領行業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源和創新源。第三,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要走內涵發展道路,切實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梢赃x擇優勢、特色、緊缺、技術色彩強烈、辦學實力雄厚的專業,在現有高職院校中設立本科專業,探索技術教育的新路徑,F有高職院校不宜啟動專升本程序,一來保證政策的連貫性,二來杜絕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的升本大躍進。第四,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從范疇上屬于技術教育,我們并不看好普通本科院校的職業化、技術化轉型。大道相通,隔行如山,職業教育的事情還是得交給職業教育來辦,否則會變成四不像。
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勢必成為現代職教體系的亮點,有助于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偏見,同時給予職校生以升學空間和希望,成為職業教育規模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新的增長點。這是一個新的挑戰,是新的發展契機,更是高職院校向社會展示辦學質量的絕佳機會。 (李華榮)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