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找回孩子丟失的自然--教育--人民網
  •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關注自然缺失癥

    自然教育找回孩子丟失的自然

    2013年05月20日08:36    來源:現代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夏天看星星、聽蛙鳴,秋天捉螃蟹,冬天堆雪人……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這些父輩人童年的游戲可望而不可及,如今,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近日,由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發布的《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報告》顯示,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癥”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調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差,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自然教育找回孩子丟失的自然

    您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整日被各種電子產品包圍,沉迷其中;不愿玩泥巴,不再爬樹,不認識身邊的花草小鳥;寧愿呆在屋子里,也不愿出去走走;注意力難以集中,常常發脾氣……這樣的孩子已經具有“自然缺失癥”的傾向。

    “自然缺失癥”是指當今兒童群體顯現出的一些令人擔憂的發展趨勢,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郁等問題,這與缺少和自然的接觸有極大關系。

    “宅”生活在兒童中蔓延

    生活遠離大自然,沒有爬樹、撈魚、摸蝦,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宅”在家里,或是被趕進各種課外班。

    《報告》顯示,我國48.5%的孩子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少于3小時。根據教育部規定,小學階段,孩子平均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應在1小時以上,而實際情況卻與這一最低標準相去甚遠。調查還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不斷減少,而這很可能與學業壓力加大有關。

    此外,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也導致兒童與自然疏遠。調查顯示,40.8%的孩子每周花在上網、玩電子游戲、看電視上的時間超過6小時,其中,4.7%的孩子一有時間就上網玩游戲,有網癮跡象。

    當孩子戶外玩耍的時間被擠占,電子產品盛行,“自然缺失癥”的蔓延似乎不可避免。

    科普知識缺失讓人憂

    槐樹、柳樹和月季花,是北京街頭最常見的植物,但很多孩子并不認識。

    北京某小學校長坦言,如今不少學生說不出一些常見動物、植物的名字。

    “今年,學校組織去平谷春游,很多孩子竟然不認識路邊的桃樹!本哂卸嗄臧嘀魅喂ぷ鹘涷灥膭⒗蠋熣f,“現在的小孩對植物很陌生,同樣是桃樹,開花了還有幾個小朋友認識,花謝了就完全認不出了!

    和老師一樣擔心的還有家長。

    記者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為孩子越來越少接觸自然而憂心忡忡。

    “兒子一回家就抱著手機玩,寧可在家看書也不去操場活動!奔易『5韰^的張女士很焦慮,她6歲的兒子小順簡直是個“生物盲”!坝幸荒晡覀儙Ш⒆踊剞r村老家,孩子指著地上奔跑的小雞叫‘長鳥’!睆埮繜o奈地表示,小順不喜歡玩泥巴、玩沙子,他膽小、內向的性格令人擔憂。

    開展體驗式“自然教育”      

    大多數孩子是渴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老師、家長、公益組織應一起行動起來,給孩子們創造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

    高女士的兒子是史家小學通州分校三年級的學生,她告訴記者:“學校很重視對學生的自然教育,尤其是每年的大運河遠足活動,孩子特別期待!弊鳛閷W校的家長義工,高女士經常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大運河遠足活動,步行兩個多小時,孩子們沒有一個叫苦叫累。因為孩子們用欣賞的眼睛去看待大自然,一切都是美的!笔芳倚W通州分校校長李文鳳說,帶孩子們走進自然,走入社會,學生變得不再拘泥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對各項活動都充滿興趣,樂于嘗試,敢于探索,積極樂觀,不畏困難。

    “所謂自然教育,應該是把人放到大自然里體驗式學習,是為保護自然而學習,向自然學習!北本⿴煼洞髮W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副教授黃宇說,“自然教育當從孩子抓起,建立人與自然的連接,讓他們從小熱愛自然,學會保護環境!保ㄓ浾 韓莉)

    (責編:林露、熊旭)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